首批公司7月22日上市,有人認為這些科技公司的含金量不足,是二、三流公司;科創板也將是「韭菜的收割場」,是一個翻新的創業板。更有人直言:科創板與納斯達克至少是三十年的差距。其實,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以黑科技為主打,超導材料、氫能源、晶片刻蝕和軍工紅外設備等,只要有適宜的土壤,這些公司可能就是明天的華為和大疆。
(圖源:網絡)
科創板的市場定位是落實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來激發市場活力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科創板上市不僅在於一般的經濟意義——成為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更重要的是能否實現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更加深度的融合,體現出更加包容、平衡的理念,真正服務於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乃至在功能和貢獻上超越美國的納斯達克。
我們回顧納斯達克之路,再看科創板起步的環境、條件,肯定是瑕瑜互見,但科創板的發展潛力和機遇是納斯達克所未有的。50多年前,美國矽谷附近的高校師生,希望通過遊說資本大佬,讓自己的最新技術走出實驗室,點亮創業的星火。然而,紐交所的上市門檻可謂高大上:市場價值為4000萬美元,並擁有2000位股東。這一門檻必然讓矽谷高校師生望而卻步,但全美證券商協會卻沒有輕易打發這些師生,而是建立納斯達克模式,給你們一份薄地,自己折騰去吧。
早年納斯達克的功能就是股票報價系統,沒有掛牌標準,連個交易所都稱不上,因為起點太低,在股民眼裡納斯達克就是「垃圾股」的集散地,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在1971年,「垃圾股」中一家很小且沒人關注的公司,上市名稱叫英特爾,籌集了820萬美元,達不到紐交所的上市標準,掛牌納斯達克碰運氣。剛剛創業3年的英特爾公司上市大半年,沒人理睬。但是年底英特爾推出世界首款商用微處理器Intel 4004,就是電腦的CPU。因為用戶對微處理器技術的需求,英特爾華麗轉身,納斯達克也變成了「白天鵝」。
(圖源:網絡)
1977年蘋果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1986年微軟與甲骨文兩兄弟手拉手也來了。至於後來的思科、雅虎、亞馬遜加入納斯達克,就沒什麼懸念了,網際網路時代,你不來我這兒,還能去哪?實際上,納斯達克80%的股票,都是流通不起來的殭屍股。30年來,納斯達克可謂大浪淘沙,上市近13000家,退市近15000家公司,股票總數從5000家降到不到3000家。納斯達克之所以遠遠甩出其他地方的創業板,就是因為它支持了Intel、微軟、谷歌等這些當年的「醜小鴨」。
科創板能否成為創新與產業轉化的第一梯隊,對中國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企業家和科學家們在科創板上打造出一流的技術和產業,從而帶動整個國家走向富強。資本市場是促進科技和資本的融合、加速創新資本形成的有效載體。
科技創新本身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無論間接融資、短期融資對此都有些力不從心。近年,雖然中國資本市場在加大支持科技創新力度上,已經取得很多共識和經驗但二者的對接還不充分,更談不上融合。有發展潛力的創新企業選擇境外上市,就證明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中國科技創新還面臨美國的打壓和挑戰。美國通過制裁華為這個事件,就是以華為作為靶子迫使中國製造2025改弦易轍,扭曲中國發展高科技的路線。美國的夢想是像駕馭歐盟、日、韓那樣,左右中國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維護自身的「老大」地位。
科創板的發展潛力和機遇是納斯達克所未有的。中國和歐盟、日、韓不同,中國是獨立主權國家,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證國民才安心去做科技創新的事情。
1980年代的日本東芝公司賣了工具機給蘇聯,日本警方按照美國的意願,逮捕東芝高管。這樣的事情不會在中國發生,倒是美國擔心以後會在美國發生。如果中國的金融制度能更加完善,並且更加開放,在股市制度上也能更加健全的話,還是吸引大企業回歸的,一些中國企業選擇在美國和中國香港上市,無非是那裡有更多的投資者,更開放的制度,更嚴格的監管。
高科技發展伴隨著高投入和高風險,當然是官民一體,共同分擔。中國政府是令行禁止的中央政府,不但能夠凝聚社會共識,還能把所有人的力量都朝經濟建設的方向引導,這是科創板的在別的國家很難享有的科技創新「沃土」。(作者/蘇世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文責作者自負。
原文連結:http://atimescn.com/expertView-6604.html (想看更多內容請點擊「亞洲時報」或直接複製全網連結哦【http://atimescn.com/index.aspx】)
特別聲明: 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繫,本站將及時更正、刪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中文網郵箱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