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陝西建工集團「品牌密碼」

2019-07-30   品牌焦點

探秘陝西建工集團「品牌密碼」 ——陝西建工集團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工程紀實

交大創新港俯瞰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智慧學鎮(以下簡稱"創新港"),我國首個沒有「圍牆」的大學,它的建成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創舉。

它是教育部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國家級項目,是陝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學落實"一帶一路"、創新驅動及西部大開發三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平台,由西安交通大學與西咸新區聯合建設。

同樣,創新港在建築施工史上,也創造了奇蹟。

近兩年時間,48棟單體、159萬平米建築,整體拔地而起。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搬遷入駐,九月正式迎接新生。

4月20日至22日,西安交通大學組織建設、審計、勘察、沉降觀測、設計、監理、施工、材料檢測、第三方評估等9個方面26個單位800餘人,分69個檢查驗收小組,對創新港項目進行了竣工驗收。

西咸新區交大科技創新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天信這樣說道,「當年同時開工,今年同時竣工,今天項目竣工驗收全面合格,創造了建築施工史上的『奇蹟』,並且該項目以整體申報『魯班獎』為質量標準,這將又是一個『奇蹟』。」

完成這一建築創舉的是陝西建工集團(以下簡稱陝建集團)。

陝建決策: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陝建集團董事長張義光將創新港項目定為「五個一」工程,即:「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配備一流的項目經理、一流的管理團隊,保障一流的工程質量。

張義光擔任總指揮,所屬的二十二家子公司組成了集團軍。開工儀式上,張義光提出要樹立「策劃先行,過程控制,一次成優」的理念。要推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創新港的轉化和利用。

開工不久,張義光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創新港項目全部48座建築整體申報魯班獎。」

陝建速度:「搶工期」加「比著干」

「48個單體工程同時施工,上千名管理人員,兩萬餘名工人交叉作業,園區道路、管網及綠化平行交叉施工,專業碰撞、工序交叉等矛盾突出,管理難度很大。要保證項目質量、速度、安全,靠的是管理創新,也就是勞動競賽。」項目總經理沈蘭康說。

「六比六賽」勞動競賽,就是以「比安全管理到位,賽安全生產;比工程一次成優,賽工程質量;比工序安排合理,賽施工進度;比現場策劃先行,賽文明施工;比治霾環保落實,賽綠色施工;比人文關懷至上,賽後勤管理」為主要內容。

同時,以周評月獎為手段,「同一目標、同一標準、同一管理、同一夢想」的教育和管理,實現了以「統一」為目標,以決策快、執行快、進度快為特色的項目管理,打造出了「快(工程進度)、新(技術創新)、精(工程質量)、防(安全生產)、綠(綠色施工)、實(後勤管理)、亮(文明施工)」的項目特色。

36小時搶通1.2公里的進場路,12天完成 7470平方米的臨設搭建,30天開挖土方百萬餘方,240天完成主體封頂,677天實現交工使用。

一次次刷新速度和記錄,讓甲方倍感「震撼」。

8家單位,五六百人,6米高、2000多米的圍擋連夜冒雨建成,來自陝建四建的項目經理黨希剛至今回憶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按平時正常工序至少要四五天」

全員比、拼的背後,有動力更有壓力。

黨希剛說,勞動競賽的第一次評比他們排在倒數第一,原因是「資料不健全、後勤(工人住宿、飲食)不重視」,難受是肯定的。就借用晚上時間去其他工地學習,大家互相安慰,化壓力為動力。


陝建效率:「大交叉」變為「精細化」

上千名管理人員,兩萬名工人,如何協調到位?

「從指揮部的大協調到各標段的協調,再層層分解、細化、落實。」來自陝建二建安裝集團項目經理郭偉解釋說,就是要根據指揮部的總決定、總部署,標段再細化施工方案,現場遇到問題,隨時解決。從工序銜接、交通、材料進場和人員組織等都要提前規劃,尤其是交叉施工上協調難度最大,需要項目部把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得非常周到。

「我們合理分配『流水段』,提前籌劃,細化每棟樓的勞動力,工作量精確到小時。」2號樓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王帥峰說道。

當時破土動工的情景讓來自陝建十一建的項目經理建黎力至今要難忘。

2月26日項目啟動,3月25日就要破土動工,48個單體同時動土開挖,整個土方的平衡問題(回填或用不了現場堆放)讓大家犯了難。

在工地大會議室里,150多名總工、參建人員連續討論了三、四天。有一次晚上加班到兩三點,中途停電,副總指揮李宗坤下了命令「點上蠟燭,繼續討論」。

「會多也成了這個項目的特色。」來自陝建八建的項目經理郭偉解釋說,協調會多、現場調控更多,為的就是避免交叉延誤,使得工種有效銜接、跟進。

「半個小時解決不了,上報分公司經理,2個小時解決不了,上報總公司經理。」

他舉例說,單說其中一棟樓,就相當於住宅樓100多棟,每一層建築面積相當於25層的家屬樓,一層一般要四五百工人,外部施工和內部裝修同時進行,最多的時候會有10多個工種,需要多家單位專業配合。

來自陝建園林公司的項目經理劉存軍告訴記者,指揮部接到甲方要求後承諾,20天內, 48棟單體外圍裸露必須綠植全覆蓋。

「把一個大問題化成成千上萬個小問題,粗糧細作。誰成想,三個月的活兒我們三天拿下了。」劉存軍說,甲方周一過來連連感嘆「這是一個花園式的工地」。

開展班前安全教育


陝建質量:對標「魯班獎」標準「不打折」

來自陝建工程四部的項目經理郭二陽說,「要讓一千個人干出一種效果,必須對每個工序細化到位,確定統一的施工標準。質檢員24小時現場待命。」

項目部邀請院士在內的多位國內知名專家現場指導,先後16次組織專家團隊進行質量策劃研討,編制了《質量創優計劃》等多項管理方案,運用百餘項科技成果,切實預防工程中易出現的質量通病。

21#樓作為主體樣板間曾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檢閱」, 質量在勞動競賽中更是多次獲得第一 。樓棟號長藺衛衛告訴記者, 「很多施工標準甚至比魯班獎要求的還高。」

藺衛衛舉例說,牆體砌築時兩塊磚間的砂漿層,即灰縫,規範要求是在8毫米至12毫米之間,允許有一定的偏差,而我們這個工程絕對不允許。在工程施工前,項目上製作了大量的皮數杆來確保豎向施工過程中磚體距離、灰縫厚度嚴格按施工要求進行和精度無偏差。

同時,合作開發了基於BIM技術的智慧工地管理協同雲平台,形成了1個核心+7大類應用+19種碎片化應用體系。

利用BIM技術對挑架、扣件式腳手架、圓弧梁定製鋼模板、裝配式構件吊裝等重難點進行方案可視化模擬,直接發現方案不足之處,協助方案到施工形成案過程一次成優。

鼓勵職工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創新活動,BIM+3D列印的建築模型模擬拼裝實施技術、獨立式後澆帶以及層間物料小型提升機等10大項,39小項有益成果,推廣應用。

「由我們管理人員和工人共同開展的技術創新達到了150餘項,提高了工效,提升了質量控制水平。」創新港項目總工程師解崇暉說。

項目管理人員與農民工開展項目共建活動

陝建精神:拼盡全力「不服輸 」

黎力原以為這個項目離家近,能多陪陪家人,誰成想幾個月也回不了一趟。偶爾回去一次,也是晚上十一點以後,早上六點又出發了。家裡人說他「真跟住旅館似的」。

妻子在檯曆上清晰標註了他回家和離家的具體時間。

「女兒都一歲了,也沒有抱過幾次。心裡累了、苦了,看看妻子發來的女兒視頻聊作安慰。」黨希剛言語間帶著一絲苦澀。

「長期的壓力和加班,生理都紊亂了。」郭偉調侃說,晚上睡不著,白天忘記吃飯。時常回想一下是否吃過飯了。

看到幾乎滿頭白髮的劉存軍,誰能想到他是個85後。「自從接手了這個項目,微信朋友圈也沒動態了,好哥們還打電話以為我失蹤了。」

於博是來自陝建五建海西亞裝飾公司的項目經理,是13人中最年輕的一個。這個項目讓他從140斤瘦到120斤。

他所從事的工作,用他的話說,「這個工作是面子工程,就像給大樓穿新衣。」外牆裝飾屬於高空作業,外界干擾比較大,最多的時候會有1500台吊籃,繁重的工作卻讓他收穫頗豐:溝通能力、承壓能力、團隊協作。」

遇到過不去的坎,他們也有「不幹了」的氣話,可過後還是想著「要主動,不能等,不能輸」。

陝建人的「倔勁」,讓他們硬是啃下了一個個「硬骨頭」,讓創新港成為了一個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