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美麗鄉村示範村」--青雲村(奉化蕭王廟街道)

2020-01-22     寧波記憶

青雲村,屬寧波市奉化蕭王廟街道,離滕頭村不到5公里,溪口10公里, 前臨門前河,後倚剡江,全村以孫、楊、戴三姓為主,其中孫姓村民約占總人口的80%,孫氏始祖自唐時擇居泉溪之東,至宋代時形成村落,是一個具有千年的古村, 青雲舊稱孫家,因村中曾有「聯步青雲坊」,於上世紀50年代正式定名為「青雲村」,自明代孫勝起,書香繚繞,英才輩出,曾湧現出尚書、大元帥、進士、舉人等人才500多名。先後獲得寧波市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浙江省「鄉村記憶示範基地」等,村中有數量眾多的清末民國時期的古建築,且多數保存完整。

寧波歷史文化名村--青雲村

青雲村


青雲村


青雲村

「聯步青雲坊」石柱,青雲村因「聯步青雲坊」得名,據《泉溪孫氏宗譜》:明弘治十八年,村人孫勝進士登第,官至刑部主事;弘治二十五年受皇帝賜封,在村中修建了一座「聯步青雲坊。

孫氏宗祠:坐北朝南,始建於明代中葉,至1930年,由曾任原孫中山時期東北新軍司令、民國時期任津浦鐵路總辦、滬杭甬鐵路局局長等職的孫鶴皋出資擴建,分內外二進。外進入宗祠大門,頂部書有「源遠流長」,大門兩側對聯書有「南坐同山蔭望族,西來剡水育精英」,並建有西式二樓兩幢。

東樓為藏書樓,西樓為議事廳,兩側有小花園。

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戲台

戲台下有一水池--文瀾泉,這在其他宗祠內很少見。

在文瀾泉里能看到宗祠前面仙袖山的倒影。



杜月笙題詞的「泰廬」石碑。

「孫鶴皋舊居」,現為青雲村史館。


該民宅為民國時期典型風格建築,房主人孫鶴皋(1888-1970),蕭王廟人,早年追隨孫中山,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事、津浦鐵路局局長、鐵道部參事等職。

「孫鶴皋舊居」:建於民國時期,坐北朝南,雙坡洋瓦屋面,面闊三開間,明間為廳,次間為房室,次間砌有壁爐,前有庭園,周砌圍牆,大門開於東南角,進大門有隔牆,西側有便門通外。

天孫閣藏書樓的藏書箱

「景興閶門」(善居室閶門):教授之家,航天專家孫惠君、航空專家孫禮鵬。建於清代晚期,前後二進,坐北朝南,前進曾開店,面闊四間二弄,後進為民居。

「善居室」

「景興閶門」(善居室閶門)


「湯房」:清中期建築,蔣介石娘舅孫琴風曾在此居住,蔣介石父親的第二房妻子取自青雲孫家,孫氏雖非蔣介石親母,但蔣介石對於孫氏舅父母感情很深。

「湯房」:坐北朝南,三合院式,前後天井,正屋面闊三間,前天井施照壁。


青雲民國風

「湯房」影壁上精美的磚雕


窗門的木雕


仁一房

仁一房,孫從周故居,是清宣統年間最後一批拔貢生,後考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

「官青閶門」

「官青閶門」:建於清末民初,坐北朝南,三合院式,大門紅石檻框,額飾堆塑三窗,正屋面闊五間一弄。


海定公園

仁德巷閶門:民國建築,單進二層樓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一弄,觀音兜山牆,門樓仿樓閣式,紅石檻框,雕刻豐富。

仁德巷閶門

「德星聚閶門」:晚清建築,坐西朝東,三合院式,天井狹長,設頭門和二門,頭門紅石檻框,書額「德星聚」。

二門

二門的對聯:「克儉克勤綿世澤,課耕課讀振家聲」。

正屋二層,面闊五間一弄,明間為敞堂。

堂內張貼許多「捷報」。

三茂房:面闊四間一弄,該房為書香門第,族人多就讀於高等學府,授教行醫,敞堂內懸掛匾額「教澤永存」。

「教澤永存」,上款為「雨田先生,一生盡粹教育,桃李盈門功垂梓里」,下款為浙江省教育廳長的李季谷謹題。「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吉旦」。


三茂閶門:清晚期建築,坐北朝南,占地1085平方米,前後三進,左右設廂房,門樓紅石檻框。

第一進為前廳,兩層,面闊三開間。

第二進為後堂,兩層,七開間,第三進為偏屋,四間。



聖芝洋房:由孫聖芝(曾在上海開辦銀行)建於民國時期,正屋面闊三間,偏屋一間,正偏屋樓屋有廊相通,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



「當店閶門」

「當店閶門」

「當店閶門」

孫鏘舊居(東初閶門),正門門框用淺絳色梅園石構築,門楣上用石灰泥塑有「玉樹流芳」四個楷體大字。

:孫鏘 (1856~1932),譜名禮鏘,字仲鳴,字玉仙,光緒二十年(1894)探花,官至同知,後為金華縣教授,一生好收藏書籍,有藏書樓名「好古山房」。


左:李白一斗書,百篇。右:鶴與琴,共一船。

彩繪

廊檐柱採用雙柱拼合形式,意含一奶同胞之意,在寧波比較少見。

青雲村沿河路9號老宅

門樓上的精美磚雕

門樓上的精美磚雕


一堵牆上的彩繪與詩。


後閶門8號民居:建於清代晚期,南北對稱建造,單檐兩層,面闊三間一弄,硬山,小青瓦屋面,石板道地。

仁為美閶門:清晚期建築,坐北朝南,平面呈一字,天井狹長,正屋兩層,面闊四間一弄。門樓設於東圍牆,仿樓閣式,額堆塑五窗,中窗陽刻楷書「仁為美」三字,左右分別雕飾梅蘭竹菊。

永昌橋:始建於元代至元甲申(1284年),重建於清代嘉慶丁卯(1807年)。

一面刻「泉東永鎮」,另一面刻「永昌橋」。

石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ob73m8B3uTiws8KgW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