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撩花2000塊看演唱會的女孩」

2019-10-09     末那大叔

成年人社交的「潛規則」是:別和消費觀不一致的人聊愛好。

因為在花錢上,你們的快樂是不共通的。

讀者@冷冷說,她花了好大工夫,搶了張2000塊的演唱會門票。

剛開心地曬到好友群里,就有幾個人出來說:

「一點不值,敗家。」

「網上就能看視頻啊,現場那麼擠,臉都看不清。」

她心生不悅,反駁了幾句,卻直接被踢出了群聊。

其實不止是她,生活中很多類似的情況,我們都經歷過:

你買票去電影院,有人會說:浪費錢,網上有槍版;

你高價買來的話劇門票,有人會說:1000錢干點啥不好?

甚至你出門旅行,也會被吐槽:買罪受,在家呆著多舒服。

是呀,當今社會,不出門,不旅行,不花錢,也能在網絡上看遍這個世界。

但只靠耳朵和眼睛,就足以感知生活、開拓眼界了嗎?

實際上,如果你沒有親身經歷過一件事;

你很難有發言權說那究竟值不值、有沒有意義。

「你沒去過,你不懂」的意思常常是:「去一次,你就懂了」。




人是有惰性的,一個環境里待久了,就會覺得世界上的人大抵都如此。

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在閱歷和眼界上,天差地別。

差距是怎麼產生的呢?其實就是靠感知力。

蔡康永面對這個發達的網絡社會時,曾感慨道:

「電視好像漁網,把有生命的都攔截在網的那邊;

到這一邊流出來的,都只是水而已。

有些人的生命沒有風景,是因為他只在別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過來流過去。」

感受世界,需要親自體驗,不只要眼睛看到,還要聽到、聞到、觸碰到。

如今的人們,隔著螢幕看過了聽過了,便以為自己真的無所不知。

其實遠遠不夠。


認知力淺的人,覺得他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不理解的就是沒意義。

有個從事設計行業10多年的朋友說:

很多人無法理解,設計一個「簡單」圖標,怎麼能要那麼多錢。

甚至有時候等熬夜設計出來,對方覺得太過簡單,要求退款。

實際上,他根本不知道人家為了那幾筆留的學、下的苦工。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觀念自洽」。

意思是在一個人眼中,自己的行為都是合理的:

認為自己的三觀無可挑剔,自己的眼光百里挑一。

黃磊女兒多多13歲塗紅唇打耳釘,王菲女兒李嫣12歲做美妝博主。

總有人在評論里大呼教育不當,卻看不到自己的孩子有多羨慕她們。

想要突破自認完美的怪圈,唯一的方式就是勇敢走出去。

只有看到這個世界那麼大,優秀的人那麼多,我們才會知道現在的自己有多渺小。




電影《卡薩布蘭卡》里有句話我特別喜歡:

「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如果你只用社交軟體撩一個人、用朋友圈感知世界、靠刷段子閱讀;

那麼你品嘗的,終究是別人咀嚼剩下的東西。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都說生活沒意思,深感不快樂呢?

很簡單,網絡的便利,使他無心走上街道、市場、聽小販的吆喝、蟲鳴和犬吠。

他生命里缺少鮮活的東西。

電影《白日夢想家》中,四十多歲的米蒂是個深宅,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

直到有天,他選擇踏上一條「探險之路」,去往遙遠的格林蘭島。

坐直升機,看火山噴發,翻越雪山……

經歷一切的米蒂變成了真正的「超級英雄」,但他再也不做白日夢了。

「看見世界,身臨其境,用心感受」才是人生的意義。

你能從親歷中,收穫全新的自我。


我見過很多人,工作再忙也要擠出時間充電。

健身讀書學外語,點滴進步都不斷拓寬他們的眼界,為以後鋪路;

也見過很多人,安於朝九晚五的日常,在舒適圈越陷越深。

那些關在自己小世界的人,會膨脹到再也容不下任何人任何事。

實際上,知道與懂得,看似很近,實則相去甚遠。

我更喜歡親歷,這能將我們獲取的信息,內化成自己的感受。

不跨越高山,便無法飽覽更遠的山河美景。

不忍受長夜,就等不來暗夜散盡後的旭日初升。

如果你也想突破現狀,可以在文末點一個「在看」,共同勉勵。

與其把自己禁錮在井底,被命運欺負得毫無還手之力;

不如爬到高山上看看,感受這個世界的不同,這才夠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mRAtm0BMH2_cNUgJ4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