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湘潭一女子帶一雙兒女跳樓自殺,生前與公婆相處不好,經常遭受丈夫家暴,因產後不甘忍受暴力導致患上抑鬱,最終結束了三人的生命。
近日,網友爆料浙江省諸暨市一個中年婦女拿著雨傘來回暴打婆婆好幾次,老人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慘叫和哭嚎,而他的親生兒子卻坐視不管還一旁大聲呵斥痛責親生母親。
山西一對夫妻街頭當著孩子的面手持棍棒暴打婆婆,男方連扇母親耳光,兒媳多次手錘婆婆,完全不顧孩子受到驚嚇和路人的阻止。
從三段極端的案例中看到,丈夫、兒媳、公婆的關係走向惡化的原因,基本上源於男方默認了一方的做法才導致悲慘的發生。
在家庭的相處中,男人在外是頂樑柱,而對內則是保險絲。
不要小覷男人的地位,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會影響整個大局的動向,所以平衡好家庭關係還需要男人成為主力、充當紐帶。
男人很難,為什麼在婚姻里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
1、上來就要改變對方的思想
老公說:
「我媽來了,你叫她了嗎?」
「你能不能打個電話關心下我媽?」
「你趕緊回家看孩子!」
「我是男人,我需要應酬,你是女人,你應該多為家庭犧牲。」
「你在家帶孩子,我養你啊!」
男人,都會有大男子主義情結,女人在婚姻里會受到不公和委屈。
不論這個男人曾經有多疼愛你,但他總以自己的方式希望你可以改變。
比如,你可以高貴但要樸素;你可以有個性但是要孝敬公婆,該低頭的時候還要謙卑;你可以有自己的愛好但請你陪我看場球。
男人因為面子希望女人多給些體面,用自己的態度構成多面體試圖說服女人成全自己。
這些潛移默化的灌注逐漸讓女人放棄自己的性格,誘使她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丈夫和背後的家庭上。
很多女人最開始可以接受,因為愛才會慈悲,但是時間一長,她們意識到看似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改變卻越發清晰地露出男人自私的真面目,女人開始反抗,雙方的情感也由激情逐漸走向淡漠。
男人過於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太高,所以回歸到家庭就更容易被充當人肉沙袋。
2、思想容易被動搖。
男人的韌性和耐力相對於女人要差很多,一方面是他們天性,本能原始的經歷。
比如,看到異性就會見異思遷,看到新奇的獵物就會追捕,他們的專注力也就那麼一會的功夫,這就是為什麼說他們在婚後對愛情作減法。
另一方面就是心智不成熟。
在外,他們看上去很爺們兒,可是回到家卻表現的幼稚?
第一,虛偽和過度自卑。
滿口答應,但就是光說不幹;膽怯懦弱,缺乏自信。
第二,內心不堅定。
做事常常半途而廢,對困難繞道而行,過錯都在對方,不會主動承擔責任和過失。
第三,對原生家庭的依賴。
比如,對母親的依戀,什麼都由母親說了算,沒有個人主見、觀點模糊,導致沒有底氣做任決策。
3、迴避型人格。
男人不能權衡好家庭,一方來自母親,另一方來自妻子,當受到雙方的夾擊,就會習慣性逃避,因為無力扭轉局面,常常會聽到他們這樣說:「你們都對,就我是錯的」,長久至此,就會引起個人對雙方的反感,拒絕接受新鮮事物和嘗試改變,容易患上「厭新症」。
情結是被壓抑的情感母體。榮格
心理學家榮格稱為情結,就是曾經因壓抑而無法滿足的潛意識,隨時間的推移可能被遺忘,但是它的「陰影」一直伴隨一個人乃至一生。
比如,一個強勢的母親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會表現得嚴格和苛刻,只要沒有達到母親的要求就要受到懲罰,例如擰耳朵和掐胳膊。
當他娶了一個和母親形似的妻子時,他非常厭惡吵架,常常用沉默的方式進行冷暴力對抗,因為曾經的心裡「情結」導致他懼怕發生矛盾。
在他的潛意識裡只要對方不滿意,他就不說話,逃避衝突,善於偽裝保護自己,所以選擇接受現狀和繼續忍耐。
男人天生社會感意識很強,他們願意在競爭中角逐,也樂於架起關係網處理外部危機,但是面對「後院起火」,他們就變得六神無主。
如何擺脫困境?
1、處理家庭關係,不能偏袒,不能兩邊和稀泥,而是需要情感體察。
偏袒,是因為認知有偏差。
比如,婆媳發生爭吵,丈夫不分青紅皂白把錯誤歸結在配偶或者父母身上,而且情緒化非常嚴重,用負面的情緒鎮壓對方,甚者採取暴力手段。
兩邊和稀泥,採取中庸之道,用無形的距離感分裂對立面,其實是在保護自己,完全不顧兩邊的感受,不採取任何改善的措施。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本身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孰是孰非很難界定。
如果用就事論事的方式解決問題,生硬刻板不說,還會上升到矛盾激化。
每個完整的家庭都會存在不和諧因素,這就需要中間人(丈夫的身份或者兒子的身份)進行調和並提供情感體察,很多男人都會忽略這一點,以為靠「家庭權利」的爭鬥獲得話語權,這種方式不會得到信服。
所謂的情感體察,不是要讓自己一定感同身受,而是將專注力分別投放於父母和投情於妻子身上,用理解的心態包容父母和妻兒的缺點,且需要執行力和行動力。
男人,少些理性的思維對親情和愛情進行隔離和疏遠,多用些感情進行鋪墊和疏導,人生不是行為藝術,多拿出點行動證明你的能力。
家是男人真正被需要和被理解的舒適區,它不是任何人驍勇善戰的沙場,也不是勾心鬥角角逐名利的官場,它需要個人的全情投入。
夫妻之間,學會傾聽和溝通,禁止言語暴力,好好說話,放慢語速,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不要一張嘴就是斥責或者敵對,故意讓對方猜測自己的想法。
不必在對方身上尋找童年無法得到的滿足和遺留的缺憾,不用咀嚼誰付出多少,而應該多花些時間了解對方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要求,要相信另一半會因你的以身作則會有質變的突破,引導對方很重要,達成相似的意識也需要日積月累。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原諒他們的不完美和偏執,多一些陪伴,在精神上給予更多的支持,有選擇性的傳遞信息,而且是正能量,要表達自己有獨立完整的人格,逐漸地弱化他們的固執情緒。
原生家庭的困擾會不自覺地跳出來挖苦下個人不愉快的經歷,別延續父母曾經否定你的方式再次重複當年的敵意。
男人最大的價值不在於你有掙錢的能力,擺平內部矛盾才是重點。
2、尊重界限,劃清界線。
俗話說遠香近臭,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相處的會更加舒服,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和愛人。
人不能太圓,沒有稜角就會被隨時吞併。
保持自己的思想、個性、信仰,才會被人尊重和理解。
任何事都要遵循自己的標杆和準則,不是對人拒之千里,而是懂得更好的保護彼此。
父母常對子女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妻子對丈夫說:「我犧牲了這麼多都是為了你!」
這樣的言語暴擊為的就是讓男人們產生負罪感,內心受到譴責並陷入自責的泥潭裡。
迫於無奈,他們被這樣的環境麻痹許久,一旦遭遇雙方各執一詞的激烈場景,直接將錯誤毫無原則地歸結到自己身上,默認和接受,迴避然後逃離。
男人常用「自給自足」的謊言量身定做好藉口,用異常心態釋放一種假象。
類似受到夾板氣的男人,只要說話做事都會遭到兩邊的駁斥,最終就是家裡排行不如狗。
別為了家庭團結把父母和妻子生拉硬拽到一起,也別把個人自認良好的想法生搬硬套給對方。
有些事不必強融,也不必強求,分開才是找到求同存異的最好方法,粘連太緊的親密度早晚也變成功能不足的電量。
同對方清晰透徹地探討兩人之間需要適當的劃清界線,尊重彼此的不同,互補干涉,享受個人獨立的空間和充足的支配時間,當雙方能夠達成共識的時候,兩性關係形同良性關係。
老話講寧可兩頭瞞,不能兩頭傳。
雖然是好意,但是與其欺上瞞下不如學會自我控制,掌控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不僅局限於口頭上的保證和宣誓。
擁有獨立自主的靈魂,明確和清晰的認識到父母與妻子本就是兩個團體,只有互相區別沒有互相連結,因為交融太多就會沒有邊界感,殊不知一個眼神或者一句話會惹怒對方,導致相處的過程出現阻撓和干擾。
矛盾無處不在,男人也沒有通天的本事降服一切,所以要給家庭樹立各自為政的風氣,把握好分寸,別用控制和強權侵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的利益,同樣學會克制自己不去泛濫「慈悲心」,逾越自己的能力插手任何人的事都會變成杞人憂天的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