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物來順應,未來不迎

2019-09-25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文/洞見·魚雁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小和尚著急了,對師傅說:「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

師傅揮揮手說,「等天涼了隨時。」

中秋,師傅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

秋風突起,草籽飄舞。小和尚大喊:「不好了!許多草籽被吹飛了。」

師傅安慰小和尚:「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來也不會發芽,隨性。」

撒完草籽,幾隻鳥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

師傅繼續翻著經書說:「沒事,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場大雨,小和尚衝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沖走了。」

師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抬說:「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之院角也泛出綠意,弟子高興得直拍手。

師傅卻面不改色地點點頭:「隨喜。」

故事看完,感慨萬千。

生活中我們常會因為突如其來的意外而焦慮不安,像小和尚一樣,擔心著這些意外所帶來的變故,陷入整日悶悶不樂的窘境。

而故事中的師傅,卻用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十個字,詮釋了隨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高境界。

真正厲害的人,他們從不懼怕意外,更不擔憂未來。

有人問曾國藩:「您每天日理萬機,軍務政務繁忙,但是您學問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是怎麼做到的?」

曾國藩回答:「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讀書時不想著見客,見客時不想著讀書。說事情沒發生之前不患得患失,如果事情來了,就坦然面對。

杞人憂天的故事我們都聽過。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生活充滿未知與變數,與其不安揣測,不如專注當下的生活。

《菜根譚》有云:「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窗外雲捲雲舒。」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

未來是個未知數,沒有誰能夠準確地預測到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若能擁有豁然明朗的性情,與自心清凈的處世之態,坦然面對,便會把當下過成人生最好的時節。

想起一個故事。

一位正培養葡萄球菌細菌學家,突然發現自己的培養皿里,出現了一塊綠色的黴菌。

而在綠色黴菌的周圍,葡萄球菌全部失活。這就意味著,他所有的心血,都因為這一團小小的綠色黴菌付諸東流。

他憤怒不已,告訴了導師。導師卻告訴他:所有科學實驗的結果,都是科學研究的對象。

於是他重新回到實驗室後,將那團綠色的黴菌放入培養皿。夜以繼日地研究它的結構,探索它為什麼能夠殺死其他細菌。

最終,他終於發現了這種黴菌的來源與作用。從此,醫學界多了一種叫做「青黴素」的藥物。

它的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把這次發現經歷稱作「幸運的過失」。

生活就是這樣,它總是扔給我們意外,卻又無意間帶來驚喜。當我們以坦然的心態面對一切意外,就會發現,不幸中也可能藏著幸運的彩蛋。

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古寺院,院裡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一句話:「既已成為事實,只能如此。

如果這個事情已經是事實,我們不能改變它。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最快時間接受它,而不是糾結和逃避。

只有接受並面對,才有解決的可能。

蘇軾一生起起落落,不停遭貶謫,深陷貧窮與壓抑,可他卻始終曠達樂觀。

一日蘇軾外出,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不這麼覺得,這就有了著名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想,一個人若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洒脫,那此生無論是怎樣的困境都不值得畏懼了。

面對紛雜的生活,不斷調試自己內心的指針,坦然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你才能找尋到生活的彩蛋與平靜的內心。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不畏縮的勇者,一個不憂慮的智者。

主播:關佳庚

媒體人

「說的比唱的好聽」聲音工作室創始人

文章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作者:洞見·魚雁,不是每一種觀點,都可以叫洞見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喜馬拉雅FM」-「全民夜讀」欄目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gU6ZW0BJleJMoPMxX_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