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2019-07-27     中信書院

很多人說,蔣勛先生像汩汩溫泉,永遠溫柔地引著自己和眾人叩開美的大門,所以很多人也都說他是「美的布道者」。

一、蔣勛如何叩開「美」的大門

1947年,蔣勛出生於古都西安,後來在台灣成長生活。他的文學成就跟早年家庭教育分不開關係,父母從小就要求他背詩。蔣勛小時候犯錯的懲罰,也是背一首詩,或抄寫一首詩。

有一次,蔣勛偷挖老農民的番薯,被老農民打著竹竿追罵著,跟他的父親告黑狀。蔣勛的父親黑著臉,叫蔣勛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的時候,蔣勛發現自己好像就是那個欺負「杜甫」的頑童,但對他而言,那時讀詩背詩都是一種懲罰,談不上美,但又何嘗不是一種啟蒙呢?

少年的蔣勛,叛逆和憂愁就是他的青春基調。那時候,蔣勛常常帶著個包「離家出走」,有時長達半個月,他說這是「少年孤獨的流浪」。不過,每次離家時他都會帶上的一本詩集,少年的心事在詩中產生共鳴,詩詞的力量治癒了他的憂愁和孤獨。後來,蔣勛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作家陳映真、詩人瘂弦和台灣爵士樂泰斗翟黑山。他們讓蔣勛走進文學、藝術和音樂的美好中,開啟了蔣勛的美學之路。

大學期間,蔣勛讀戲劇和歷史,為了保持美的敏銳度,1972年他離開台灣到巴黎留學,去追尋遠方。蔣勛經常到義大利、米蘭、佛羅倫斯去,泡在藝術館和教堂里,把腦袋湊在米開朗琪羅的雕像、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前盯個半天,直到看得熱淚盈眶。

1976年,蔣勛回到台灣,主編《雄獅美術》雜誌,並同時在數個大學擔任藝術史、美學教學,後受邀到東海大學當美術系的創系主任。他經常帶學生做感官研究,一到春天就停止上課一小時,一起坐在樹下看花、聊天,頗像孔門的「坐而論道」。他又讓學生蒙上眼睛,憑嗅覺分辨菜市上的魚攤、肉攤、蔬菜攤……做課題研究時,就讓學生背上背包獨自選一條路走,三天後寫封信給他就好。

他想讓學生明白,美即體驗,即感受。蔣勛先生的美學,如今治癒著很多人。他談紅樓夢、解讀詩經,讓我們發現從未注意過的細節,他用自己的美學方式尊重孤獨,緩解焦慮。

二、蔣勛課程大合集

01

蔣勛詳解《逍遙遊》

蔣勛 主講

我們每個人都嚮往自由,但是常常囿於現實而不得。所以當讀到《逍遙遊》的時候,我們幻想自己可以成為「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蔣勛也不例外,少年出走的路上,莊子的《逍遙遊》就一直陪伴著他,成為貫穿他一生的哲學。

63歲的蔣勛突患急性心肌梗塞,他聽到病床車輪與地面摩擦的聲音,親朋與病人肉身哭泣道別的聲音,而他躺病床上,動也不能動。他感知到生命的短暫無力,如《逍遙遊》里朝生夕死的朝菌,不得見秋日陽光的蟪蛄。即便五百歲為春的神龜,八千歲為秋的神木,也無從理解無盡時空,何況幾十年壽命的人類。

《逍遙遊》里的人生大智慧還有什麼,一起來聽聽蔣勛先生怎麼說的吧。

02

蔣勛細說紅樓夢

蔣勛 主講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蔣勛把自己的美學課程從大學課堂延伸到社會,做起了美學宣講。一開始在台北、高雄兩地講《紅樓夢》,也就是現在音頻節目《蔣勛細說紅樓夢》的原型。這個節目的聽眾甚至都滲透到了菜農。

有一次,一個腌菜大娘遇到蔣勛,她說:「蔣老師,你老提《紅樓夢》,我是個沒有受過很多教育的人,沒看過《紅樓夢》,也看不懂,你可不可以在高雄講一次」。蔣勛就真的講了,腌菜朋友送了他一條簽滿名字的內褲,因為他們說,蔣勛講晴雯和寶玉交換內衣的時候最讓人感動,所以他們也要跟蔣勛交換內衣。這樣的禮物,或許只有他們才懂,但也只有聽者真正感受到了美才有這樣的「親密感」。

原來《紅樓夢》還能這樣理解,你聽過這樣的《紅樓夢》嗎?

03

蔣勛續說紅樓夢後四十回

蔣勛 主講

提起《紅樓夢》的續寫,曹雪芹實在是珠玉在前難以超越,後人讀四十回總認為是狗尾續貂,跟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無法比較,讀起來怪怪的。這導致一部分沒看過後四十回的人,也這樣跟風評價著。關於續寫的好壞,到底應該怎麼看?蔣勛先生認為不輕信別人的結論,可能才是最好的評比方式。

在這門課程里,蔣勛先生解讀了紅樓夢後四十回到底講了《紅樓夢》的哪些秘密。為什麼高鶚的後四十回差評滿滿,還能流傳至今呢?來聽聽蔣勛先生怎麼說。

04

蔣勛:還原詩經之美

蔣勛 主講

我們知道,《詩經》的創作者並不是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而是來源民間小調,當時也不叫《詩經》,而是叫《詩》,沒有人覺得這是了不起的經典。到了西漢,人們覺得《詩》的情感有教化意義,才叫做《詩經》。

《詩經》裡面,蔣勛先生特別喜歡《氓》這首詩歌,大家都說這是一首「棄婦之詩」,但是蔣勛先生認為,這是「情動於中」的戀愛,到「形於婚姻」的一個過程:「從少男少女剛開始戀愛,到慢慢開始追求,戀愛變成婚姻本身是無可奈何的。戀愛是『情動於中』,而婚姻是一種形式,接受形式就必須接受這個形式的優點跟缺點。《氓》最後根本不再是講戀愛,而是講婚姻了。當年那個愛上男孩子的女孩子要和男孩子的整個家庭相處,當然會吵架.......所以這首詩不是講一個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過程,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感傷。」

《詩經》的魅力從未中斷過,然而我們如今對於《詩經》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那蔣勛先生心中的《詩經》是怎樣一番風味呢?

05

蔣勛漫談東西文藝

蔣勛 主講

少年遊歷台灣,青年遊歷歐洲,中年雲遊四海,完整講述50年的美學之旅。東方藝術里有行走池上的美感對話,有紅樓夢衣食住行的拆解詳讀,還有文字書法的獨特美學故事,西方藝術里有米開朗基羅、梵谷、米勒和德加。然後打通任督二脈,把東西方藝術融會貫通,從莫奈講到富春山居圖。

蔣勛先生強調這種「美」的親臨感,他自己就是從真實生活中一次次感悟到「美」的意義。有一次,蔣勛正躺在甲板上看星星,船家突然調轉方向,一大片白月光傾瀉而下,看得自己眼熱鼻酸。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張九齡那句「滅燭憐光滿」要用「滿」字來表達,原來月光頃刻湧進來,是飽滿得要溢出來的。

這份課程實在太豐富了,不僅僅是一場美學盛宴,還是一場跨時空的人類文化的美學交流。

06

孤獨六講:從容人生的六節必修課

蔣勛 主講

孤獨,各有不同。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我們平時通過社交、娛樂以及婚姻等各種方式,去消除孤獨的感覺,因為孤獨帶給我們的虛無和空洞實在難以忍受。但是,我們卻始終無法真正擺脫孤獨。其實,孤獨不是生活的敵人,孤獨是一種生活的常態。蔣勛先生告訴我們要學會和孤獨相處。他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讓孤獨成為人生中難得的時光。

07

蔣勛:不焦慮的慢生活指南

蔣勛 主講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的「病」。年齡焦慮、經濟焦慮、能力焦慮、知識焦慮……人人都恨不得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怕自己落於人後,想快點成功。這樣的節奏帶來沉重的壓力,成年人連崩潰都要安排好時間。連生存都變得困難,還談什麼生活呢?

蔣勛說:心靈上真正的荒涼來自太多的快感,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個不斷加快的生命,生活因慢,而有了美感。

這種慢不是讓你不去努力,而是不要成為生活的奴隸。焦慮症、抑鬱症、失眠症等各種精神疾病高發,都可能是因為生命中不斷加快的速度,最後可能失去一個平衡和緩慢下來的能力。最好的美是在生活的平衡里,這樣美和生活才能夠細水長流。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慢下來去感受生活呢?蔣勛先生娓娓道來生活的本質和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fCX3mwBJleJMoPMPm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