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喜歡熬夜,我上輩子一定是個路燈

2019-11-24     中信書院

又失眠了,真想把自己扔進麻袋裡悶一棍子。

小編用高等數學一算,這已經是11月第17次失眠了(雙11晚上合法熬夜,不算失眠)。

為了能早點睡著,這些年我真的付出過太多努力——數過羊(越數越餓)、吃過褪黑素(越吃越沒用)、熏過精油(薰衣草就是個愛情騙子)……這要是熬夜加班也就算了,好歹能混個加班費(領導,這個可以有嗎?)

最氣的就是,我連睡不著的原因都搞不清楚。可能是下午的奶茶,可能是八卦太好看,多數時候我甚至只是無意識地在反覆刷新微博,刷到彈不出任何新內容為止,然後又打開抖音……

總之,條條大路通失眠,以至於哪天晚上不小心自然睡著了,第二天反而覺得需要找找理由——我不會是感冒了吧?

當然,我知道路燈精轉世的不是我一個人。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的調查顯示,全球約有 10%到4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每年近8.6億人會有失眠抑鬱障礙。(夜:別熬我了,我又不是雞湯。)

在《夜間的大腦》這本書里,神經科醫生出身的作者從腦科學角度出發,介紹了三個對90%的人都有用的快速入睡法。

《夜間的大腦》

蓋伊·萊斯齊納 著

中信出版集團

不過,想弄明白晚上為啥睡不著,就得先知道為啥非得在晚上睡著。(廢話,當然是因為白天要搬磚!)

從很早開始,自然狀態下的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照成為了人體生物鐘最重要的外部調節因素。在太陽的影響下,人們早就習慣了二十四小時的生物鐘,並在體內形成了一種相應的調節機制。

具體到生物學知識,就是大腦靠近眼睛的地方有個神經集合區域,叫做視交叉上核。這個區域通過眼睛感受光線,同步我們大腦和身體的日夜節律。

而在人體內部,就是靠褪黑素來調節了。視交叉上核感受到光的暗淡後,會分泌出大量維持生物鐘所需要的物質,「褪黑素」就是其中之一。

褪黑素會在細胞間來回傳送信號,告訴大家該休息了。(角色類似你媽半夜打開臥室門,催你不要玩手機了趕緊睡覺。)

睡不著的確讓人頭疼,但睡著,也並不等同於睡得好。睡眠狀態下的我們,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暗潮洶湧。

因為大腦細胞並沒有經歷過軍訓,動作很難做到統一。不同大腦區域的細胞,經常在興奮和休眠兩種狀態中切換,有可能是一部分在工作,另一部分在休眠。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大腦皮質的細胞會慢慢進入休眠狀態。如果這個時候,還有一組或幾組支配運動的神經細胞仍然興奮,就會引起夢遊。如果再受到激烈的情緒刺激,大腦皮層大部分的細胞都興奮了起來,就會突然驚醒。

弄明白了睡不好的源頭問題,書里也對症下藥地提供了一些解題思路。

1、 避光。

儘量創造純黑的睡眠環境。

戴眼罩、拉窗簾都不是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在睡前避免過多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別把螢幕光不當幹部!)這也是小編最需要改的毛病。經常十點就洗漱關燈,然後在床上玩手機到凌晨兩點,還埋怨下午奶茶喝多了導致失眠。

2、 吃褪黑素。

雖說是藥三分毒,可如果長期失眠,帶來的危害比吃藥少說也要多出杯鶴頂紅。

因為各種原因,視交叉上核可能分泌不出足夠的、進行信息傳遞的褪黑素,去通知我們體內的大小細胞「該睡了」,這就需要請求外援。

3、 儘量早睡。

小編經常在最開始犯困的時候,因為放不下新更的劇、沒刷完微博、沒逛夠淘寶而強撐著繼續(可能是我一天中最努力抗爭的時候了),但這其實是大錯特錯。

在你很困卻還沒睡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細胞很多已經進入了休眠狀態,只有少部分還撐著在聽你指揮。長此以往,你其實是在強化大腦細胞「分頭辦事」的能力,也就容易導致睡著了之後,還有一批細胞沒緩過來,仍然興奮,引發夢遊或是夜驚症等諸多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ghDqW4BMH2_cNUgM_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