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自信,你帶「腔」了嗎?

2019-09-08     吉他范兒

文章來源:音樂周刊

文 | 張燚

十八大以來,我們的國家大政方針增加了「文化自信」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作「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突出強調「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和特殊優勢」。

清朝末年以來,我國社會普遍把「洋」視為褒義前綴字,比如「洋布」「洋氣」「洋槍洋炮」等,在此情境中做到文化自信並不簡單。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其自信尤其艱難。為什麼?因為長期以來我國音樂教育遵奉的理念和施行的內容差不多都屬於歐洲古典音樂體系,和自身的「華夏音樂體系」沒有多少關係,中華傳統音樂在音樂教育中長期缺席。

然而,筆者前面的這個結論會遭到普遍質疑:音樂院系不是都設有民族聲樂專業、民族器樂專業嗎?是的。但我們所謂的「民族唱法」溯源能夠溯到哪裡?很明顯是西方美聲唱法進入中國後誕生的一種「西學為體」的唱法,僅僅是用漢語演唱、共鳴沒那麼厚實、音色比較明亮的一種歌唱形式罷了。如果說當初「民族唱法」因為師生有較多民族聲樂經驗尤其是戲曲經驗,西學為體還不明顯的話,那麼如今靠鋼琴這種固定音高樂器進行民族聲樂練習的師生已經基本和我們的民族聲樂傳統無關。民樂比「民族唱法」好一些,卻也缺乏華夏音樂體系最重要和鮮明的特色:帶「腔」

什麼是帶腔?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樂音出來後,要進行音高、音色、音強、音長的各種變化。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極為豐富,比如單單是漢族民歌潤腔概論,就讓聲樂理論家許講真用幾十萬言論述還自覺「說不清楚」。

「潤腔」是帶腔的一部分,說清楚帶腔更難。但帶腔在華夏音樂體系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各民族、各地方音樂帶腔方式的細微不同就會形成各種音樂風格,比如在骨幹音、板式節奏相同的情況下,一段戲曲既可以唱成京劇,也可以唱成崑曲。同一地方的戲曲和民歌的風格之所以不同,也主要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腔調」。戲曲演員唱歌總是帶戲味,歌唱家唱戲總是缺戲味,這也是由於不同帶腔習慣所致。

中華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言與印歐語言不同,是一種帶聲調的語言,字都是單音節,單音節即能表意,並且本身大都具有聲調的音高變化,不同於印歐語言發音過程的平穩進行。即便是同一種漢藏語言,還有各類腔調大不相同的方言——比如單是漢語就有各種「南腔北調」,這也就帶來各民族、各地方民歌演唱的異彩紛呈。這種聽覺習慣當然也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器樂審美,何況中華傳統音樂本身就具有鮮明的語言思維傾向。比如眾所周知的嗩吶曲《百鳥朝鳳》對各種鳥類鳴叫聲的模仿,民間樂手用嗩吶模仿人說話更是讓群眾驚喜的絕活。

中國琴是一個典型的象徵。自從西方鋼琴進入中國後,中國的琴就不得不更名為「古琴」來與之區別。古琴常用演奏技法吟、猱、綽、注、撞、逗、淌等都是「做腔」的手法,雖然這種樂器帶有徵位,也極少用或根本不用平直的有固定音高的樂音,而是帶有各種語調語氣的起伏。再來看看東西方形制差別不大的笛子,因為中國竹笛的帶腔性,就發展出了與西方長笛大相逕庭的潤腔技法,有各類花舌、抹音、揉音、增音、打音、疊音、跺音、滑音、顫音等等。同樣是顫音,中國竹笛的顫音不僅有氣顫音,還常用超過二度的三度直到七度的指顫音,這是在西方長笛中不可見到的。

如果說在「民族聲樂」「民族器樂」方面斷定「中國音樂教育的基礎是西方古典音樂體系」會遇到不同聲音的話,那麼我們的樂理視唱教學的基礎是西方古典音樂體系就很清晰了。我們視唱的樂律使用十二平均律,標準是有正確的固定音高、固定比例音長。但華夏音樂的特色卻是多律並存,標準是「音無定高」以及由之帶來的「音無定長」,就像中國書法的行書草書——哪怕是楷書一樣,無一處平直,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視唱乃是音樂體系的基礎,在西方古典音樂體系的視唱土壤之上,怎麼可能開出東方華夏色型的音樂花朵?學習再多年的美術字,都不會掌握中國書法的氣韻。同理,把譜子唱得再准,都不會體現華夏音樂「腔」的美感——因為我們的「腔」正屬於不可用樂譜量化的那部分。當然,筆者在這裡絕非在提倡不學樂譜,而是說樂譜應該是幫助我們認識和記憶音樂的助手,不能因為依賴樂譜、把樂譜視為標準而丟掉音樂的「腔」。

可以說現在的民族音樂、華夏音樂已經處在非常尷尬的境地,既缺少縱向豐富和聲的支撐,又丟掉橫向豐富腔韻的表現力。當前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的提升,亟待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貢獻力量。但是不得不說,至少在音樂方面,我們完全沒有做好準備。筆者雖然是民族音樂學的博士,卻對華夏音樂豐富靈活的節拍節奏、板式等幾乎是一無所知,其他音樂從業者或許較筆者為好,但在人數和掌握程度上大概也不容樂觀。在此筆者也呼籲具有民族聲樂功底尤其是具有戲曲功底的學者,多進行華夏音樂節拍節奏、板式知識與技能的通俗易懂的普及推廣工作。

最後要說的是,音樂自信和「改革開放」並不衝突,它們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中國的繁榮絕不能閉關鎖國,中國音樂的繁榮也絕不應丟掉引自西方的和聲等表現手法。但中國以至世界音樂的發展應該是「東方靠近西方、西方靠近東方」的雙向流通過程,以前「東方靠近西方」做得較多,現在天平應該往「西方靠近東方」一邊平衡了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ZOQFW0BJleJMoPM3w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