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2020-02-24     遇見東方





二月二,龍抬頭,風雨順,又豐收。

大倉滿,小囤流,好年景,春開頭。


農曆二月二,是中國傳統節日,又稱春耕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代表著生機茂發,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



每當春龍節到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理髮。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


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耕之始


因為龍抬頭節是一年中春耕之始,故而也叫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二這一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


由於中國古代社會重農耕,以致後來的統治者紛紛效仿。皇帝會在這一天率文武百官親耕一畝三分地,親自示範,以敬天地。除此之外,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習俗,流傳至今。



剃龍頭


趁著蟄龍升天的吉日,民間認為二月二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小孩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兒童健康成長。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


正如民諺所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髮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不過也因為民間流傳「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很多人正月都不理髮,所以挨到「二月二」才解禁。



照房梁


二月二正好是驚蟄前後,世間萬物即將甦醒,包括冬眠中的昆蟲蛇獸,可在古人看來,這些昆蟲蛇獸將給人們帶來災難。照房梁的傳統源自一句諺語:「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民間的做法便是用蠟燭照房子的牆壁,人們認為藏在房子與牆壁中的蟲子見到光亮以後就會害怕而離開屋子,減少對人的傷害。在農村地區,百姓用草木灰蜿蜒繞住宅一圈,再進院繞水缸一圈,將蟲子引出來。


另有一些地方盛行擊打炕沿,目的和敲打房梁一樣。就是用木棍或竹竿擊打房梁,以驚走蛇、蠍等各種毒蟲,不讓其害人。


當然在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比如在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吃芥菜飯


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地方小吃,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瑞安縣誌》說,「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


吃芥菜飯民間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裡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飢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慾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讚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曆二月初二,從此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傳了下來。


華夏傳承千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衍生出眾多民俗文化。二月二、龍抬頭的眾多傳說和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人民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今逢二月二,龍抬頭,在此祝你一年都有精神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O-NeHABgx9BqZZIY5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