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時手指移動的標準動作,圖解正確的練習手法

2019-06-21   快速學樂器



二胡手指動作的操練

以下是在二胡上進行四種手指動作的練習,這些動作是揉弦、滑指等技巧的基礎,對提高樂曲的音色起到關鍵的作用。這種技巧被普遍地應用在不同的樂曲中,如拉「江河水」曲,就要有「壓揉」和「滾揉」的基本功。

練習時應保持左手手型的穩定。當動作規範化後可移植至實琴上進行體驗。註:下圖是慢速的練習,熟練後可採取不同的速度進行練習。

一、手指摳、壓動作


上圖是中指在音位棒上模擬在實琴上的「摳弦」及「壓弦」動作。

練習時,中指指根發力,從而產生摳、壓弦的動作。在「壓揉」和「指揉」中少不了左圖中所示的動作。

二、手指端滾動動作


上圖是中指在音位棒上模擬在琴弦上滾動的動作。

練習時,依靠手腕的擺動,使中指產生「滾」的動作。它是「滾揉」動作的基礎。

三、手指蠕動動作


上圖是中指指端最豐富處(肉墊部分)蠕動的動作。

練習時,依靠手臂的上下振動,使中指端產生「蠕動」的動作。這個動作是「手臂揉弦」的基礎。

四、手指端滑動動作


上圖是中指端上下滑動的動作。

練習時,依靠手臂和手腕的「上提」和「下擺」動作,使中指端產生「滑行」的動作。這個動作是「滑揉」的基礎。


二胡手指推拖動作

手指的「推拖」動作在「滑指」中用得非常普遍,一般在虎口一同移動的「推拖」過程中,是手腕帶動手指滑行,手指的動作是被動的。以下是兩個簡單的例子,其中上圖是手指「推」的動作,下圖是「拖」的動作。

「推」動作


手指「推動」動作一般用於手指上行的滑行,且常和換把相結合。在遠距離的滑行中,一般虎口都應移動。左圖以D調(1 5)外弦(「7」滑行至「2`」)為例,這裡採用虎口移動的手法模擬「推動」動作。

練習時,手臂放鬆,將中指按在「7」的孔位上,開始上行向下滑行(這時手腕有一個向下「推進」的動作)。在實琴上,整個推動過程中可關注以下幾點:

.要以手指端最飽滿的肉墊部分實行觸弦滑行。

.開始滑行時,手腕有一個轉向平直的微小動作,這個動作帶動中指有一個後仰的動作。

.中指在手腕的帶動下,上行滑行直至滑行至「2`」音。

註:一般在短距離的滑行中,虎口可處於固定的情況,這時手腕動作不太明顯,主要由手指去完成相應的動作。

「拖」動作


手指「拖動」動作常用於手指下行的滑行。左圖滑行的動作可用於諸如D調外弦(「5`」滑行至「3`」),G調外弦(「2`」滑行至「7」)等。左圖採用虎口固定的手法。

練習的步驟如下:

1、將無名指伸展至滑行前的音位上,接著由手掌帶動手指進行一個向上「拖動」的動作(無名指有被手掌向上「拖動」的感覺),這時無名指的各關節由稍平逐漸變彎直至正常的弧形狀態。

2、當「拖動」到位後,應迅速恢復合適的按指壓力(左圖中的按指為無名指)。整個左手手型也應及時地恢復至正常的狀態。

在短距離的滑行中,因為手指可以擴伸至相應的音位(左圖即是這種情況),所以虎口不必同時移動。只是當手指向高位音伸擴時,指關節難以處於正常的弧形狀態,尤其是手短小者,只能處於平直的狀態。

在遠距離的滑行中,虎口須同行移動。這時要注意是手臂和手腕拖動手指滑行,手指是被動的。同樣,一旦手指滑行到位,所按手指的關節應及時恢復至正常的弧形狀態。


手指「邊滑邊顫」技巧


上圖是練習手指「邊滑邊顫」的技巧

在左圖全程的滑顫的過程中,食指按的音分別是:

共八個音。

註:

1、練習從第六把位(食指定位在音位棒第10排)下行滑奏至第二把位(食指定位在音位棒第3排)。

2、食指按的是基礎音,無名指按的是顫音,基礎音與顫音的音程關係是小三度,即食指-無名指間成小三度關係。

3、雖然音位棒能保證各音程的正確性,但是長音程「邊滑邊顫」的技巧很難,學問也很深。需要結合在實琴上刻苦練習。要在慢練音準的基礎上,逐漸提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