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我本以為自己積累了些財富留給子孫,家裡可以不再受窮。沒想到家裡的孩子,一個比一個敗家,真的太糟心了」
春節在家,還沒邁出房門,就聽到客廳里傳來熟悉的聲音,不用猜就是老紀來給姥姥拜年,又在吐槽了。
老紀是我的髮小,因從小在我家玩耍,每年春節都會來拜訪。即使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也戴著口罩前來,不免讓人有些感動。
說起來,出身貧苦的他,一個人白手起家,吃了不少苦才成為了今日家財萬貫的紀總。所以,對於「窮」字,是怕到了骨子裡。
總是期望從他這輩起,紀家能擺脫窮命。可誰知,一對兒女都不成材,養育的子女也一個比一個敗家。近幾年,家中的財產已經被敗了一半多了。這讓愛財如命的老紀,怎麼不心急。
這樣想著,我便趕緊前往客廳去接待他。一番寒暄之後,看透人生百態的姥姥開始開導老紀。
姥姥說:「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無論家庭是貧苦還是富裕,最忌諱的就是兒孫不成器。而當一個家庭的兒女普遍沒有出息時,是因為犯了這兩條大忌。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對待自己的親戚都苛刻,那麼也必定不會培養出品行優秀的子孫。
姥姥說完這些話,老紀顯然有些不太好意思的低下了頭。村裡的人都知道,老紀和家裡的其他兩個親兄弟關係很僵,原因就是因為分割財產中出現了矛盾。幾番爭論之後,老紀氣得直接不再與對方來往。
雖然說這事,老紀的倆兄弟有不對的地方,但老紀的處理方式的確有些過於小氣刻薄了。作為朋友不好直接說,但姥姥今日直言勸諫,也是真心為他好了。
要知道,一個連自己的親戚都刻薄對待的人,外人看來都心胸狹窄,更何況是自己的兒孫。
在此,姥姥告誡道:子女對父母,有孝敬,更有效仿。正如老話說的:「你待父母十六兩,兒孫還你一整斤」。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難以磨滅的。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一個對親戚刻薄小氣的人,在孩子眼裡是缺乏善心善行的,長大之後更是會效仿甚至加深影響,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無情無義之人。
因此,要想兒孫有出息,首先一定要學會處理好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唯有為孩子樹立寬容友愛的榜樣,孩子才會效仿,成為一個有善心做善事,懂知恩孝順的好兒孫。
第二句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老師都不尊重,便無法教育出好後代。
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之外,老師對自己的影響是最大的。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會教給他們許多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所以,做人一定要對老師存有敬畏之心。
然而,老紀從小就是班上最令老師最頭疼的那一個。上課搗亂、下課打架是常事,很多老師都拿他沒辦法。
而他自己本身也對上學毫無興趣,初中未畢業就出去闖蕩了。此後,提起老師,他也是一臉不屑,甚至以無人能管制住自己為傲。
對此,姥姥表示:玉不琢,不成器。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要想這張白紙是炫彩繽紛,還是鋪滿垢污,就看他經受了什麼樣的雕琢。
一些做過老師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老師都不會輕易放棄對一個學生的教育。而其中,放棄的一個標準,便看其是否對父母、對老師還存有敬畏之心。像老紀這樣執迷不改的,恐怕也是「病入膏肓」,難以拯救了。
雖然說,老紀憑藉自己的努力,奮鬥出了一番事業。但他對於老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兒孫對於老師、對於學習的態度。長此以往,也會漸漸步入老紀的後塵。
因此,一個人想要兒孫有出息,自己一定要學會尊師重道。只有敬畏自己的老師,虛心向其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以及做人的道理,最終,才能成為一個有涵養的文化人。
姥姥說完這兩個禁忌之後,老紀似是醍醐灌頂一般,明白了自身的問題所在。
是啊,兒孫的言行舉止不是出生自帶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受父母影響的。
所以,對於自己擁有沒有出息的兒孫,不要一味抱怨對方,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存在薄族、薄師的現象。
當自己做好這兩點,兒孫才會效仿成材,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聽完姥姥的這番開導之後,我覺得甚是有意義,便特意編寫成文,與諸君共勉之。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居士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