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的命門:一次股權激勵風波的背後

2019-08-14   證券市場快報

原創: 曲艷麗 今天

曲艷麗 | 文

作為消費股龍頭的伊利股份,一直是投資者眼中的績優藍籌。過去20年,伊利的高速增長,也被視為價值投資的典範。

在過去2年投資者簇擁「核心資產」的大背景下,伊利的股價也從十幾元,一路上漲至34元。

然而,在過去1個月,伊利卻遭遇了一些「煩惱」,股價從34元快速下跌到27元。其中8月6日一天,更是下跌8.8%,引發市場關注。

伊利,到底怎麼了?

1

導火索

8月5日晚,伊利公布了醞釀已久的股權激勵方案。

本次擬授予的股份總數為1.83億股,占伊利總股本的3%,來源為公司從二級市場回購的股票。

授予價格為15.46元/股,為前一交易日均價的50%。

授予對象為474名核心人員,其中董事長兼總裁潘剛獲得約1/3。

作為條件,管理層做出了業績承諾。如果業績不達標,相應股份將被公司回購併註銷。

正是這一份股權激勵,引發了市場的爭議。

支持者認為,股權激勵有助於充分綁定管理層,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反對者認為,管理層承諾的業績目標過低(每年平均8.2%的凈利潤增長,5年累計48%)。畢竟公司16/17/18年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2.7%、17.7%、10.3%,凈資產收益率均遠高於15%。

此外,公司為進行股權激勵,從二級市場回購的成本是31.67元/股,而對管理層的授予價格僅為15.46元/股,價格偏低。

當然,公司估值處在過去5年的高位,也是股價下跌的原因之一。

2

回顧

實際上,這並不是伊利第一次進行股權激勵。根據華創證券的統計,2006年以來,公司已進行過三次股權激勵。

而從管理層穩定和股價角度,這些股權激勵是卓有成效的。

與蒙牛相比,伊利最大的優勢就是管理層非常穩定。而與光明相比,伊利的優勢則是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高。

但是,我們也發現,本次股權激勵制定的業績目標(年化8.2%的凈利潤增速,5年累計48%),遠低於2016年股權激勵的業績目標(年化13.2%的凈利潤增速,3年累計45%)。

或許,本次業績目標所隱藏的信息,才是伊利的最大命門。

3

纏鬥

據Euromonitor統計,國內乳製品消費增速持續下降,特別是常溫奶、風味乳飲料。

其中,在2018年,常溫奶的市場增速已經降至2.9%,而風味乳飲料已經連續多年負增長。增長較快的則是低溫奶(巴氏奶)、低溫酸奶等。

雖然沒有公開數據,但券商認為,金典、安慕希、普通白奶、優酸乳等常溫奶產品,貢獻了伊利的主要收入。低溫產品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這一切背後隱含的信息是,中國人均消費液態奶已經與香港、日本等成熟市場差距不大。考慮到城鄉差異,中國城市的人均液態奶消費量可能已經與日本、香港持平。

中國與歐美的飲食習慣不一樣,人均奶消費量根本沒有可比性。特別是考慮到他們龐大的黃油和奶酪消費,在中國仍是極為小眾的市場。

仔細分析伊利的財務報表,我們發現:

得益於高端發力和原奶價格相對穩定,公司產品的毛利率均穩步上升。根據中金報告,今年一季度,安慕希銷售同比增長20%~30%、金典增長20%

然而,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卻在快速攀升,導致凈利率在過去2年不升反降。

最直接的解釋是,公司為了刺激銷售,投放了大量廣告(例如贊助的數不勝數的綜藝節目)和渠道費用(電商流量費、超市活動費、促銷導購費等)。結果是,公司收入雖然穩步增長,然而盈利能力卻在下降。

放到行業層面,由於市場增速持續下滑,液態奶競爭正在激化:

光明、三元、新希望、燕塘、科迪、衛崗等區域乳企也在不斷發力,更不用說憑藉品質和成本優勢大肆衝擊國內市場的紐仕蘭、安佳、德運等進口品牌。

此外,在年輕消費群體的追捧下,又湧現了卡士、簡愛、樂純等新興的乳品品牌。

對伊利而言,提升市場份額,顯得愈加困難。乳製品行業已經陷入「纏鬥」狀態。

所以,伊利的真正命門,是增速不斷趨近於0的常溫奶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在低溫奶市場的無力感。

那麼,伊利還有希望嗎?

4

希望

放眼全球,即便在牛奶消費量巨大的歐美市場,除了恆天然,也很少有單純靠奶製品業務形成的巨型集團。

在歐美,真正的食品巨頭是雀巢、達能、瑪氏這樣的綜合食品集團。而成為一家健康食品集團,正是伊利的目標。

雀巢的發展史,對伊利頗有啟發意義:

首先,在乳製品內部,加大對低溫奶的投入。

低溫巴氏奶更健康營養,但受限於冷鏈物流而無法全國化發展。而隨著冷鏈完善、城市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市場已經快速崛起。

低溫奶的保質期短、運輸半徑有限,大城市普遍擁有當地的低溫奶品牌。因此,直接投資光明乳業等地方乳企是個不錯的選擇。伊利可以獲取光明在長三角巨大的訂戶群體;光明可以實現國企改制,走出目前陷入的泥沼。

其次,國際化,任何大型食品集團的業務都不局限在一個國家。

伊利已經意識到這點,所以過去1年接連收購了泰國冰激凌企業Chomthana,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並嘗試收購巴基斯坦乳製品龍頭Fauji、澳洲乳製品巨頭邁高Murray Goulburn等。

第三,跨品類擴展。

伊利擁有中國最強大的深度分銷體系,可以直控網點。截至2018年底,進入線下170萬個終端網點,其中直控村級網點數超過60.8萬家。

藉助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有力的線下分銷體系,伊利可以在現有渠道內引入更多品類,實現放大效應。

例如,2018年底公司公告將在長白山投資7.4億元,開發礦泉水。或許,未來我們將看到伊利的能量飲料、椰子水,甚至是咖啡、寵物食品。

總而言之,本次股權激勵之所以引發爭議,是因為投資者覺得管理層承諾的業績目標較低。

然而,實際上,乳製品行業的增速並不樂觀,伊利連續5年實現管理層承諾業績的難度和不確定性都非常高。

伊利破局的希望,或許就在低溫奶、國際化和跨品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