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派駐鄄城縣董口鎮第一書記工作組:「心裡裝的都是百姓的事」

2020-05-06     海報新聞客戶端

大眾網·海報新聞鄄城5月6日訊(通訊員 傅成銀 房正 記者 張迪)2019年4月,省委編辦「第一書記」王衛良、田超、王長超進駐鄄城縣董口鎮宋樓、後園、邢屯三個行政村,開展「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工作。一年多來,第一書記工作組帶著感情駐村幫扶,帶著責任踏實做事,用真心真情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陣地上播撒了成功和豐收的希望,幫包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說:「他們心裡裝的都是百姓的事。」

「對症下藥才能拔除窮根」

「扶貧跟看病是一個道理,對症下藥才能拔除窮根。」王衛良說。

走訪中,王衛良他們發現幫包村附近特色農業資源豐富,有金銀花、葫蘆、秋葵、草莓種植園,農心農夫特色採摘園等。但是幫包的三個行政村卻是傳統農業種植村,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產業項目匱乏,村裡幾乎沒有集體收入。經過商議,三人決定一方面利用三個村的400萬產業扶貧資金,投資建設董口鎮冷庫項目和「益客」養鴨項目,預計年收入28萬元,全部用於三個村的扶貧工作。另一方面在幫包村新設一處金銀花烘乾車間,採取租賃的方式出租給金銀花種植戶,拉長金銀花產業鏈條,帶動村裡貧困戶就業。積極聯繫在外村民返鄉創業,打造「歸雁經濟」。為種植園和本村村民牽線搭橋,組織有致富意向的村民去學習先進農業技術,進一步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新增流轉土地800畝。成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建立村集體與群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聯繫農心農夫生態園、葫蘆種植園等,發揮致富能手的帶動作用,逐步擴大合作社規模。

黨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礎

後園村是個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突出表現是黨的組織生活制度落實不到位,組織生活開展不正常。到村之後,田超發現支部的黨員年齡偏大,參加黨員活動不積極。村裡原來的大隊部已經破損嚴重,不能再用,開黨員會就只能在村幹部家中開。同時,村支部的號召力不強,戰鬥堡壘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田超把加強村黨組織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按照鄄城縣委組織部安排,開展整頓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四個一」工作機制,嚴格按照要求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四議兩公開」等各項組織制度。同時,經過履行程序,在鎮黨委支持下,他著手啟動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籌劃和建設工程,有望在近期就能投入使用。

「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建成之後,黨員開會就方便啦。」村幹部趙孟元說。說起「第一書記」來之後有什麼變化,趙孟元說,「看得見的變化當然有很多,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感覺到村支部有能力辦事,有力量辦事啦。田書記來了之後我們每次開展組織活動都很認真,大家都感覺村支部更加堅強有力,幹部的精氣神提高了,干工作也更有幹勁。」

「在孝善文化氛圍中凝魂育人」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文化,必須通過「塑形」與「塑魂」相結合,充分挖掘文化資源,讓文化自信充滿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拔窮根,治窮病。

王衛良他們到村後,發現村內有一處「孝子堂」,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卻荒廢已久,王衛良想:「如此好的文化主題,就這樣荒廢在這裡太可惜了。」經過多方考察,王衛良選中了幫扶的後宋樓村村後的一片廢棄坑塘,坑塘里有很多村民種植的白楊,王衛良決定就地取材,圍繞這片樹林打造一片孝善文化主題廣場。在施工過程中,王衛良仔細核對每個環節,花磚、水泥、沙子價格都一一把關,爭取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他發動村幹部組織村裡的貧困戶參與廣場建設,這樣貧困戶也能多一份收入。此外,他在廣場一側搭起了戲台,邀請縣裡的畫家繪製孝善主題牆畫,讓村裡的退休教師創作孝善主題戲劇。「像這樣一處在樹蔭里的廣場,即使在炎炎夏日村民也會聚過來,看個戲,聊聊天,不知不覺在孝善文化的氛圍中凝魂育人。」王衛良說。

除此以外,王衛良還為宋樓村打造了一處黨建廣場,改造污水渠100米,安裝路燈30餘盞,翻新圍牆28米。

今年,王長超幫扶的邢屯村被確定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試點,目前已完成108萬元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招標申報工作。由於村莊缺少歷史規劃,房屋排布較為雜亂,王長超決定從村北側的河堤入手,鋪設花磚,種植垂柳,打造了一條休閒景觀道,後期在景觀道旁建設園林和廣場,由點及面地推動村容村貌改變。

在人居環境政治中,王衛良、田超、王長超作為「第一書記」以身作則,帶領黨員群眾開展義務勞動,累計清理村莊生活垃圾,秸稈等廢棄物300餘噸。

他電腦里有一本「貧困戶手冊」

每天一早,第一書記工作組都會來到村裡,不是在村裡的施工現場,便是在貧困戶家裡。李貫斗是後園村的一名貧困戶。到村不久,田超在走訪他家時發現,李大爺住的房子已經破舊不堪,按照政府的標準,可以進行危房改造。但在和李大爺交流中,李大爺卻不同意進行危房改造。在他看來,自己在這個房子住了那麼多年了都沒事,已經習慣了,拆了重建太麻煩。田超為了他家能進行危房改造,經常來到他家拉家常,給李大爺做思想工作。有一次下大雨,擔心李大爺家房子漏雨,田超也來到家中查看情況。最後李大爺終於被田超的一腔誠意感動,同意進行改造。取得他同意後,田超幫著協調鎮里、村裡抓緊實施。施工過程中,他又多次來查看建房情況,協調有關事宜,直到李大爺老兩口搬進新房裡。「為了我家蓋房子,田書記沒少往我這裡跑。」說起這,李貫斗老人很激動,「剛開始的時候我是不想蓋,多虧了田書記給我做思想工作。住進新房子就是比舊的好。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田書記的幫助。」

在王長超的電腦里,有一本「貧困戶手冊」,記錄著每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收入情況,家庭困難,每天入村走訪結束後,王長超都會更新一下這本手冊。「幫扶工作沒有捷徑,得走到老百姓家裡,走到田間地頭上,才能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光靠打打電話,聽聽彙報,什麼工作都干不好。」王長超說。

他們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走村入戶查擺問題,督促「改廁」問題整改,聯繫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改造危房5棟,接通自來水1戶、為3人申請特困救助、評殘等醫療保障政策,將黨的溫暖送到群眾身邊。協調縣水利、電力部門,安裝變壓器1台,打機井4眼,為新打的19眼機井連電,解決了長期困擾群眾的灌溉難問題。

「扶貧一定要和扶智相結合」

田超在走訪中了解到,村裡的孩子們都能在本鎮董口中學讀完初中,但是不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想讀高中,也有部分家長不願意孩子讀高中。他們認為,上學沒有用,還是讓孩子出去打工賺點錢比較實惠。

「扶貧一定要和扶智相結合,教育是孩子們改變自己命運的重要途徑。」田超經常這樣說。能不能有什麼辦法開拓同學們的視野,激勵大家更好的去學習?經過認真研究,去年暑假期間,田超聯繫母校清華大學派出一支社會實踐隊伍,請這些校友來給學生輔導一下。不久,村民們驚訝地發現,村裡多了一支身著紫色體恤衫的青年學生隊伍,他們就是這次來村實踐的清華學子。實踐期間,清華學子們走訪了村裡的一些貧困戶,詳細了解學習了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還到鄉鎮衛生院考察貧困戶醫保落實情況;到部分縣直部門和重點企業進行了走訪調研。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鄄城一中、董口中學分別為中學生和家長們舉行兩場學習報告會。

董口中學校長李景波說:「我們是農村的中學,清華北大對我們來說都太過於遙遠。這次田書記邀請清華校友來到我們學校舉行報告會,我們太高興了,太歡迎了。」

兩場報告會場場爆滿。田超發現,除了同學們認真聽講,還有不少家長也積極要求參加,坐在那裡認真聽認真做筆記。在報告會上,清華學子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學習經驗向中學生們進行交流,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提升自我,受到同學們和家長們的熱烈歡迎。

「謝謝田書記把清華學子請到我們身邊,給我們的同學們上了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輔導課。」鄄城一中高三畢業班的一位老師說,當清華學子坐在對面交流學習經驗時,對同學們的激勵作用是無與倫比的。

「貧困戶不能因疫情影響生活」

疫情消息一傳出,在家裡過春節的「第一書記」們便坐不住了,先是打電話問了村裡的情況,從網上買了一批口罩直接寄到了村裡。濟南一解封,第一書記工作組便急忙趕回村裡。「貧困戶不能因疫情影響生活。」他們按照「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要求,帶領村兩委成員完成所在村的人員排查工作,對外地返村人員落實居家隔離、體溫檢測跟蹤等措施。指導設立村級防疫檢查關卡11處,動員村幹部和黨員報名參加值班工作。在「第一書記」帶領下,各村黨員幹部積極報名參加值班值守,不少群眾也自發報名參加。「第一書記」主動參與值班值守,幫助村裡種植戶在「一畝田」等電商平台銷售山藥等受疫情影響的滯銷農產品。協調5個扶貧項目、扶貧車間開工復工,協助1000餘名外出務工人員有序返崗。充分利用「村村響」、微信群,及時將疫情防控公告、通知、各類信息傳達到每家每戶,引導群眾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們捐贈防疫用品總計2605元,其中口罩160個,消殺用品45升;捐贈食物、衣物等生活保障用品合計金額2320元;組織村民愛心捐款達26850元。王衛良被山東省省直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授予「省直機關抗擊疫情最美志願者」稱號。

「孩子們上學再也不用踩泥了!」

「田書記我知道啊,那是一個給咱們老百姓辦實事的好乾部!」說起田超,後園村季永力有很多話想說。

季永力家就住在村西頭的南北路一側。「以前的時候,這條路是一個土路,泥濘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們村的孩子們上學就要經過這條路,一到下雨的時候,一踩一腳泥,根本就沒法過,騎電動三輪的也經常陷進去。家長和孩子們真是沒少作難。」

田超到村之後,聽到村民們對這條路反映非常強烈,希望能把這條路修好。經與有關部門協調,田超為村裡爭取到修路的機會。他積極與施工方聯繫協調,推動修路工程儘快實施。

「群眾的事情不能拖不能等,這條路一天不修好,在我心裡就是一個心事。」田超說。現在,這條通往小學的路已經修好了,村民們紛紛說,『第一書記』真是好樣的,群眾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孩子們上學再也不用踩泥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DiN6XEBiuFnsJQVtE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