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樓始建於元代,由元代大學士滕州人李泂所建。李泂生於至元十一年(1274),卒於至順七年(1332),享年58歲。他初任翰林編修,後為翰林直學士並參加《經世大典》的修纂,書成後引疾告退,來大明湖畔建樓修園,其中有超然樓、天心水面亭等名勝,成為親朋文友彙集之地。但,超然樓毀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惜樓塌人去,學士風流盡無。
大明湖新區總規劃由清華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設計,濟南規劃院、濟南園林設計院、蘇州園林古建設計院分做詳規,所有的設計者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建大明湖的制高點——地標性建築。
說到明湖的制高點,歷史上北岸有建於宋代匯波橋之上的匯波樓。自橋底至樓頂高約三十米,這也是濟南的北城門樓子,登樓可賞舊時歷下八景之一「匯波夕照」之美景,它一直是古齊州乃至舊時濟南城最高的建築了。元代文人張之翰有詩「覽山東之勝跡,獨濟南之為多,翠湖秀之猶者,又皆輸乎匯波」,明代文化大家張養浩也有詩譽匯波樓「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萬幅中」。
再就是離樓不足幾百米之遠的北極閣了,北極閣又稱北極廟,始建元代(1280年),建於36級高台之上,有鍾樓鼓樓、東西配房、前後大殿,是當年濟南城內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古人詩讚「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讚美其高峨巍然之勢。(此聯集王右軍書體,現懸北極閣迎門抱柱之上)。城中還有一座高聳建築,在明湖南岸原鐘樓寺內的鐘樓。此樓始建明代,在三層磚台之上,建四級閣樓,葵頂八柱,上懸金代明昌年間冶煉大鐘一口(1190——1196年)重約八噸,鐵制,鍾鑄渾厚而精緻,歷經金、元、明、清至今,風雨歲月,仍完好無損。鐘聲圓亮通遠,方園十里可聞,有「齊魯第一鍾」之美譽。鐘樓南側,上懸一巨匾「悠然見南山」,人立於此,歷山巒脈秀麗景色盡收眼底,這也是明湖畔較高的建築了。此樓塌圮後僅存鍾台和柱礎,2009年和2019年兩次修復。1994年大鐘移置明湖北岸的晏公台上,建「明昌鍾亭」懸之。
舊時濟南城除東西南北的城門樓子外,大明湖附近還有一座較高的建築「白雲樓」,掩影於珍珠泉內明代建的德王府中。樓高三層,有北方王府建築的華麗壯觀之美,又在府衙之內,自然常是達官吏使們閒暇議事之地。南望群山疊翠,北瞻碧水秋榕,每至隆冬雪後,銀裝素裹,珍珠泉水氣,蒸騰迷漫,白雲樓如玉瓊仙閣般,美幻極至,故又為歷下八景之一的「白雲雪霽」。
斯樓何時倒塌不詳,但這些名樓勝概點綴著濟南的山、泉、湖、河、城如此俊美,令人難忘……
十年前,濟南已是高樓林立了,大明湖要建制高點,是樓?是塔?是閣?多高?選址何處?成為建築設計師思考的焦點。
初始設計方案:
一、建大明塔,依大明湖傳說中的大明寺設計而來。提出「有寺必有塔,有塔必高聳,高聳聚神靈的理念」。
二、大明湖的名稱源於大明寺,建大明塔一脈相承。如北海的白塔,西湖的雷鋒塔,南京的六合塔等等都是名勝中的景色之冠,而流芳千古。故建大明塔,該區域稱「大明勝境」。
我們認為該方案沒有史據,也僅寄於人們美好的傳說中。通過查閱史料,找到明代文人楊衍嗣寫超然樓的詩:
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樓百尺回波濆。
窗含東海蓬瀛雨,檻俯南山岱嶽雲。
柳色荷香尊水度,菱歌漁唱座中聞。
七橋煙月誰收卻,散入明湖已十分。
又發現清代學者任宏遠、蒲松齡寫超然樓的詩句,經專家們論證,特別是陳梗橋先生提出的「不要帶迷信的色彩,要尊其舊制,尊重歷史」讓大家統一認識,否大明塔,建超然樓。
選址在濟南老城東偏北處,明湖東岸。後放了數個氣球,通過兩天在不同角度觀察,最後確定;七層,高度51.7米,這符合三角形勾股定律的最佳穩定性。同時也確定超然樓依宋元建築風格,根椐詩中「朱樓百尺回波濆」為硃紅色基調,加之兩端副樓的博藝堂、賀勝齋,整個建築群猶如一隻巨大鯤鵬欲展翅飛翔,扶搖萬里。博藝堂名取自原大明湖遐園內金石銅器展室的堂號,賀勝齋的原址,就是清代濟南最早的戲埸「賀勝戲埸」,這片區域以「登斯樓,可悟超然物外,致遠遐思」之意,故命名為「超然致遠」。
旭日霞光中的超然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cCR7XEBfGB4SiUw93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