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 iPhone 里最強大的效率工具

2019-11-30     曹將的深夜筆記

01 複雜:積累的習慣與矛盾

由於經常需要寫稿,所以需要整理很多文字素材。

在以前的時候,這個操作路徑是:

1.在閱讀軟體看到好的文字,複製內容;

2.退出 App ,打開另一款記錄軟體(例如 Day One ,印象筆記);

3.新建一條筆記;

4.粘貼內容;

5.給內容加標籤;

6.退出記錄軟體,回到閱讀軟體。

即使操作熟練,這些步驟完成下來,也少說要 10-15 秒。

更麻煩的是,由於閱讀的節奏被打擾,結果經常是很難回到原來聚精會神的狀態中。

但是現在,整個操作完全變了,五秒之內快速解決。

這怎麼操作的呢?

是不是很神奇?

在這裡,用到了 iOS 最讓人驚艷的工具:快捷指令。

02 快捷指令:讓 iOS 操作自動化

快捷指令之前叫做 Workflow ,翻譯過來就是「工作流程」,曾被評為「2015年「App Store」最佳應用」。蘋果在 2017 年將其收購,並植入到 iOS 12 中。

它的基本原理是:將一系列要多個 App、多步操作才能完成的事務,一鍵實現。

具體到剛剛的案例里,那就是:打通了「微信讀書」和「Day One」,將前者中的信息,快速複製到後者中的一條筆記中去。

而在經歷了一年的疊代後,在 iOS 13 中,這款工具與系統的整合更加緊密。

剛剛看到的功能,便是其中最大的特點:利用「輔助觸控」調用「快捷指令」,實現真正的快速操作。

註:輔助觸控,就是螢幕上的小圓點。

我是怎麼設置並實現的呢?

第一步,打開快捷指令,在「我的快捷指令」里選擇「+」。

第二步,在「添加操作」里選擇「創建Day One條目」。

第三步,設置相應的參數,如下圖。

於是一個簡單的跨平台複製粘貼的快捷指令即完成。

註:類似的,這裡可以將「Day One」換成「印象筆記」「Bear」等筆記軟體。

當然,想必大家也希望能通過「輔助觸控」(小圓點)實現快捷操作吧?

路徑是: 設置 輔助功能 觸控 輔助觸控 長按 段子觸控(這是我取的名字)。

03 去哪找快捷指令

雖然說起來輕鬆,但要創建一個快捷指令確實還是會花點時間。

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或者直接套用別人做好的快捷指令呢?

還真有!

1.快捷指令中心

這是軟體里提供的一些常用指令,但主要打通 iOS 自帶的一些軟體,例如備忘錄、待辦清單、音樂等。

2.少數派中文捷徑動作分享站

網址:https://shortcuts.sspai.com/

這是少數派出品的捷徑分享站,裡面的捷徑質量都很高,基本可以解決日常的需求。

3.捷徑社區

網址:https://sharecuts.cn/shortcuts

這是一個專注於捷徑分享的社區,最大的特點是:真的很多!

你能想像連「豬肉價格」都有嗎!

04 我常用的捷徑

說了這麼多,再推薦幾個自己經常用到的捷徑吧。

1.微信消息引用回復

在日常對話(特別是群對話)中,有時候要針對某人的特定句子進行回復,這時候可以使用到它。

效果如下圖:

安裝方式: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安裝。

- 該捷徑需升級至 iOS 13 -

2.閃念膠囊

突然想起什麼,快速地將其保存為錄音和文字,靈感即時保存!

捷徑二維碼:

3.網頁二維碼生成

一鍵將連結轉制為二維碼!

捷徑二維碼:

-該捷徑需升級至 iOS 13 -

4.製作二維碼名片

跟他人微信 say hi 後,附上一張二維碼名片,他人掃描即可保存到個人通訊錄里。

捷徑二維碼:

當然,如果想要名片好看點,可以在 PPT 里設計一下,如下圖:

5.中文分詞

類似於錘子手機的大爆炸,將一段話分成一個個詞語,方便從中提取出核心信息。

捷徑二維碼:

05 我是小結

本文主要介紹了 iOS 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快捷指令。它通過將常用的流程化事務進行整合,變成一步到位的操作。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以下網站下載好用的指令:

少數派中文捷徑動作分享站

https://shortcuts.sspai.com/

捷徑社區

https://sharecuts.cn/shortcuts

06 多說一句

一位朋友是程式設計師,某天他問我有沒有什麼需求。

我好奇地問:怎麼定義這個需求?

他說:只要是重複的、標準化動作,他都可以嘗試去寫代碼快速實現。

當時自己很是震驚,回顧自己很多工作,真的都是在重複勞動。而這些費時費力的基礎性內容,在他們眼中,終將被一個指令替代。

而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而那個時候,看起來不遠了。

晚安好夢。

- 更多值得一讀的文章 -

- iPad使用手冊 -

- 系統 PPT 設計全局圖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CZ9vW4BMH2_cNUgEd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