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葉檢驗的歷史

2019-09-30     靜一號普洱茶

我國茶葉檢驗的歷史

早在1915年,浙江溫州就曾自發性成立過民間的「永嘉茶葉檢驗處」。中國在1931年建立第一個出口茶葉檢驗標準後,於1934年,1936年,1937年經過三次修訂,使茶葉品質、著色、水分、灰分、粉末、包裝等項的檢驗標準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3月由中央貿易部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商品檢政會議,制定了《茶葉出口檢驗暫行標準》和《茶葉產地檢驗暫行辦法》,1952年、1955年、1962年和1981年進行了四次修訂。

其中從1954年開始,建立了4種出口茶葉貿易標準樣(實物樣),即:綠茶貿易標準樣;特種茶標準樣;小包裝貿易標準樣;紅茶貿易標準樣,並定期換制。1986年,國家商檢局根據貿易需要,採用了ISO標準。1987年、1988年、又分別制定了出口茶葉中硒的螢光光度測定方法和出口茶葉感官審評室條件,使出口茶葉的檢驗方法標準趨於完善。在制定出口茶葉檢驗標準的同時,還制定了茶葉國家標準27項,專業標準8項,部、省級(地方)標準55項,其內容涉及品質指標、衛生指標、檢測方法、包裝材料、栽培、育種、茶葉機械、茶葉製品等,中國確實是世界上茶葉標準最多最全的國家。

這裡指的審評是業界對於茶葉的所謂「感官審評」。

對於審評來說,茶葉品質是用一些特定含義的評茶術語描述出來的,所以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評茶術語,是審評茶葉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而了解這些術語的含義,也才能使相互交流在一個平台之上。

原有的審評方式中,經常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其葉子色澤的變化規律(嫩黃嫩綠鮮綠暗綠黃綠)加上形容來表示嫩度。比如、尚嫩綠、稍黃綠等等,但用來表述緊壓茶品,不夠清晰。所以再結合看壓制干茶的外形、斷面來表述茶品工藝、嫩度、拼配等更直觀點。

而這個當中會涉及一些描述部位。也會涉及到一些「名」詞「虛」詞的應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BG0hG0BMH2_cNUgx-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