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也能漲價?《一分錢》漲成《一元錢》,改了還能叫經典嗎?

2019-09-07     敬雯老師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出自於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音樂家潘振聲之手。然而,就是這首膾炙人口的《一分錢》最近卻玩起了漲價。

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瘋狂流傳。朋友圈瘋狂流傳的主角就是這首兒歌,不過歌詞的內容不再是一分錢,而是與時俱進的到了一元錢。歌詞的內容變成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眾所周知我們喜歡吃的豬肉最近呈現了瘋狂上漲之勢,豬肉價格上漲後帶動了很多產品價格的上漲。如今一首經典兒歌也從一分錢漲到了一元錢,一百倍的漲幅,難道兒歌也要吃「豬肉」?

兒歌也要吃豬肉?兒歌顯然不會吃豬肉。面對兒歌的漲價,很多網友表示這是與時俱進。雖然一分錢依然是貨幣單位,但除了搶紅包能遇見一分錢,現實生活中一分錢已經非常少見。將一分錢,改成一元錢,不僅會更加貼近生活,而且更能帶動當代學生傳唱。與時俱進的看法,看似頗有些道理。然而70後、80後甚至90後,面對這樣的改編卻嗤之以鼻,甚至稱這樣的改編會毀掉一首經典。

為什麼70後、80後、90後都不會認可這樣的改編呢?因為《一分錢》這首兒歌曾是他們童年最為美好的記憶。不僅如此,《一分錢》這首兒歌,也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一分錢》的創造靈感來源於潘振聲老師的一段支教經歷。20世紀50年代,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潘振聲選擇了去寧夏當老師。在寧夏,他的腦海里經常會浮現出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孩子們排隊回家時,看到學校門口維持秩序的警察叔叔,經常是走出了十多米,還不時回頭叫「叔叔,再見」。1964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喇叭》節目組向潘振聲約稿,潘振聲老師便將這段支教經歷改編成了日後被人傳唱的《一分錢》。

兒歌《一分錢》一經問世,便被那個年代的兒童唱遍了大江南北。而且這一唱,不僅陪伴了70後的童年,而且還陪伴了80後的童年,以及90後的童年。不管何時、何地只要響起《一分錢》這首兒歌,都會勾起很多美好的回憶。

歌詞的改編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改編這首經典兒歌或許不夠合適。儘管現在的市面上已經看不見一分錢,但是《一分錢》這首兒歌,它本身表達的意義並不是錢多錢少,而是好孩子的拾金不昧,同時也是兒時的天真無邪。雖然現在市面上已經很難見到一分錢的流通,但是在新時代下,《一分錢》卻更具意義。為什麼?如果說要與時俱進,還不如將歌詞改為100元,這樣更貼近生活。但是新時代下的《一分錢》早已不是面值的一分錢,它除了繼續教育孩子們要拾金不昧,同時也在告訴孩子,父母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一分錢改為一元錢,不僅會毀掉經典,而且也會毀掉這首兒歌的本意。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熟知這首兒歌的人,都已在漸漸變老。儘管已在逐漸老去,但是童年的記憶卻不會忘卻。請不要將我們的記憶,我們的經典也吃上一口「豬肉」。《一分錢》就是《一分錢》!

對此,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5OOFW0BJleJMoPMDg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