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地種出來的地瓜就是搶手,好吃還好看,這不剛走了一車給濟南超市的。剛才幾十口人刨地瓜、裝地瓜的場面可壯觀了!」8月9日上午,在東阿縣牛角店鎮王樓村東一塊地瓜田裡,40歲的地瓜種植戶王彬說。
「這塊兩畝半的地賣了1萬多斤,最小的都在3兩以上,一斤七毛五,價格還行。還有幾十畝沒刨呢,我們看價格怎麼樣慢慢賣。」旁邊44歲的李志國隨手撿起一個細長的小地瓜說,「地里剩下的小地瓜,我們準備抽空趕集零賣,「能賣1塊錢1斤。」
王彬是李志國的親妹夫,也是一個村的好兄弟。多年來,兩人除了在煙台打工,還在家裡包地種了玉米、小麥,農忙時兄弟倆才回家。眼看年齡漸長,家裡老人和孩子更需照顧,兄弟倆決心回家發展。
2017年秋天,王彬分到了村東一塊7畝多的土地,以前那塊地由外地人承包種山藥。「因為種山藥時打的溝很深,足足有1.4米,地雖然平了,可地下有許多窟窿,沒辦法澆地,麥子長得很差。」王彬說,去年春天,他一氣之下把麥子全拔了。
拔麥子算是意氣用事,不過在農民手裡地不能荒著。李志國看著心裡也著急,乾脆跑來和王彬一塊出主意。
後來,他們聽說德州夏津是黃河故道,土壤為沙土,種地瓜的非常多,而且地瓜投入低、風險小、產量高、好管理,而王樓村恰好也是沙土地。於是,倆人一合計,直接到夏津考察。在那裡,他們被當地的地瓜產業所震撼。「說家家戶戶都種地瓜那不可能,我們反正看到地里的地瓜占大多數。我們還到一個存儲地瓜的地窖里看了看,地窖大得連大卡車都能在裡邊開!」李志國繪聲繪色道。
夏津成熟的地瓜產業讓兄弟倆吃了定心丸,他們回來後便把原來的山藥地旋耕了好幾遍,基本解決地下窟窿多的問題;隨後,他們試種了17畝龍薯9號,該品種畝產可達5000斤,生長周期100天左右。「專家說這種是多用型,最適合做烤地瓜,烤出來的地瓜『滿口溢糖,絲軟綿糯』,我們煮著、烤著都吃了,真的好吃。」王彬說。
「地瓜的管理技術確實非常簡單,種的時候施點底肥就行,打藥的話,一個人就能打40畝地。地瓜一般不得病,要是萬一有問題,只要拍個照,在微信上發給夏津的專家,人家很快就能給說咋解決,有時候專家還親自來給指導。」王彬說,唯一的缺點就是栽苗和收穫時費事,用工多。
地瓜地里的收入,兄弟倆很滿意。王彬說:「去年地瓜收了之後種的是麵條菜和蘿蔔,扣除地租、秧苗、人工、打藥、肥料,一畝地收入能到四五千元。」
今年,兄弟倆種了35畝春地瓜和15畝夏地瓜,品種還是龍薯9號,並計劃等地瓜收了後,種上白菜和濰縣青皮蘿蔔。「種地瓜不比在外打工差,以後俺兄弟倆就不出去了。現在好幾個村民想跟著我們干,下一步我們就成立合作社,擴大面積。」李志國說。
(農村大眾融媒體記者 祝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