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種用餐方式,而送餐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是由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外賣騎手來完成的。
騎手們大多來自農村,以80後、90後居多。他們往往是聽說「外賣小哥」待遇還不錯,進城務工後就選擇加入點餐平台,成為專職騎手。
這一行的收入,靠一份份訂單累積,如何獲得更多的訂單,更多的收入?
日均最高送餐34單
對騎手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四惠商圈是北京訂單量最大的商圈之一,這裡既有寫字樓,又有大量的居民區。
從11:00-14:00,王大哥跑了19單,他的收入怎麼算?
城市和平台不同,薪酬計算方式也不一樣。王大哥所在的點餐平台是按照「底薪+提成」計算每月薪酬的:底薪3000元,提成則取決於騎手的勤奮程度,跑得越多,掙得越多。
- 每月總單量100單以內是一單掙1元錢,100-200單是一單掙2元錢,再往上是4元錢、6元錢,呈階梯式增長;
- 收到好評累計的積分達到一定數值時,每單還會獎勵1.8元;
- 收到差評會被扣分、罰錢。
外賣也分淡旺季,王大哥平均月薪在6000元左右,旺季最高掙過9000元,那個月他平均每天跑34單。
日均送餐超50單
儘管很勤奮,但比起日均能送50-60單的「跑單王」,王大哥並不算佼佼者。
除了多拼多跑,是什麼造成了單量的差距?
來看這些「跑單王」分享的「訣竅」。
增加派單量
訂餐平台靠電腦系統派單,派單邏輯簡單說就是「客戶下單後,系統把訂單分配給附近最合適的騎手」。
有些騎手就認真研究系統的派單規律,來給自己增加訂單,進而提高收入。
他們總結了一些「訣竅」:
如果騎手經常在某個區域出沒,系統可能會默認他對這個區域比較熟,並給他增加該區域的派單。所以,有的騎手休息時不會在路邊玩手機,而是去其他區域走一走。這一是認路,二是讓系統給自己記錄下更廣泛的出沒區域;如果附近騎手不多,可能會獲得優先派單。
平時關注自己的準時率、好評率、取消率等等,這些指標好,不僅容易得到額外的跑單獎勵,還能被系統優先派單。
選火爆、出餐快的商鋪,蹲點接單。當然,前提是熟悉各個商鋪。
學會權衡
只滿足於派單量提高是不夠的,不能按時完成訂單,反而會被扣錢。騎手們面對的情況很複雜,權衡利弊、果斷取捨非常重要。
平台規定必須在顧客約定時間內送達,這意味著,騎手除了手腳麻利,還得會迅速規劃出合理的送餐路線。
不要覺得規劃路線很簡單。
騎手的日常任務是「找出多點間往返的最優路徑」——這個問題在學界又名「旅行商問題」,是數學家們絞盡腦汁要解決的難題之一。研究中,當地點數目增加到十幾個、幾十個,需要動用大型計算機。
所以說,送餐這件事,是對體力與智力的考驗。
儘管有導航軟體的幫助和指引,但能成為年度「跑單王」的騎手們,往往都還是先用「笨辦法」:一單單去跑,一條路一條路去記憶路線。
街道、小區、樓牌、門牌,一個個去認;
記住園區、學校分別有幾個門,分別是幾點開放;
幾十層的摩天大廈,不同的電梯都停在哪些樓層;
高峰時期電梯不如爬樓管用……
不止各種信息要瞭然於胸,面對訂單,「跑單王」往往還得果斷取捨。
比如,在冬夜接到一個7.8公里的送餐訂單,順路單有8個,一趟能賺不少錢。但天氣冷,電瓶車的電量只剩25%,夠去程不夠回程,這時要不要先去給電瓶車充電呢?
遇到這情況的,是一位在杭州工作,一個月賺過28000元的「跑單王」。
他當時的想法是:
冬天餐品涼得快,如果不能儘量熱乎地把餐品送到客戶手裡,一是不夠盡責,二是會加劇收到差評的風險。
他最後的選擇是,不去充電,儘快送完所有單子後,自己推著車一路走回去。
(來源:央視一套、聚焦三農、天下網商、揚子晚報、上海市總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