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管理者的角色也在隨之發生改變。如果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我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第一個,專才變為通才。
以前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大部分是某個領域的精英,財務也好銷售也罷,往往靠自己的專業能力,從一個小職員升到部門經理,再到企業的一把手,其所扮演的管理角色也一次次發生改變。這是大部分管理者的成長路徑,但是大多數管理者的能力都局限於自己專業擅長的領域。
在未來商業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再加上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出現,這對我們每個企業的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個時候管理者的能力可能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不能再局限於某一專業領域,而要更多的了解整個企業發展經營的邏輯,從宏觀角度,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
這就要求管理者需具備通才的能力,需要管理者去了解顧客關係、市場定位、財務數據、市場營銷、品牌概念等等。這樣管理者才能從戰略的角度去完成企業的目標和使命。
第二個,個人能力轉向團隊合作。
以前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個企業靠某一個明星領導者來帶領企業發展,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企業依靠個人、依靠英雄主義式管理風格的時代基本上也該落幕了。我們更多的是依靠團隊,通過良好的協作來達成企業的戰略目標。
有這麼一個案例:
我們一般人去醫院看病都會掛專家號,找名醫看病。
但在台灣有這麼一家醫院,到這裡看病的病人很少說是來找某一位專家或者某一位名醫來看病的。只要你去了長庚醫院,整個幾乎完美的醫療過程會讓每一個病人感到放心,無論是醫療能力還是服務的態度都無可挑剔。
他們的成功不在於某一位專家名醫,而是靠整個團隊,整個醫療體系,贏得了患者的青睞。
企業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依靠企業中所謂的那些「名醫」或者「明星」來完成企業的使命,更多的是靠整體的力量帶領我們實現夢想。
第三個,片面思維轉向系統整體思維。
很多企業在經營中遇到問題時,大多數時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然它在以前的時候能很快的產生效果。但是,今天商業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消費者和市場環境都將被重新定義,以前那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邏輯早已經走不通了。
今天企業要從整體上來思考一個企業該如何發展,它就像人一樣,需要有聰明的大腦、健強的身體、堅強的毅力,這才是一個整體,才能活出個樣子,企業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今天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一個企業要想很好地完成轉型升級,首先要具備的一個思維就是整體系統思維。
第四個,以業務為主的管理轉向以管理機制為主。
今天很多企業的領導者把企業發展的不好的主要原因歸結於:業務量太少。只要增加銷售,有業務、有訂單企業就一定能活下來。
表面來看這個邏輯似乎沒有什麼錯,但未來,企業面臨的是高質量發展,依靠原來片面的、粗放式的管理風格顯然行不通了。所以只靠訂單是無法長遠發展的,企業還要通過良好的管理機制和管理系統來推動企業整體的發展與成長。
第五個,視角由內向外轉變。
企業在做年終總結的時候,管理者往往是看在過去一年裡,企業收益的數據,內部員工的變化,企業經營的現狀,通過這些內部視角的觀察來做新一年的調整。
尤其在做下一年預算的時候,很多部門領導為了得到公司的支持,拿到更多的預算,都會從內部視角來考慮問題。卻很少有人關心消費者變化了沒有,市場變化了沒有,未來行業的趨勢是什麼?
未來我們必須由內部視角轉向更多的外部視角,去了解消費者的變化和市場的變化,緊跟行業趨勢企業才能活得如魚得水。
第六個,自我成長轉向成就他人。
在我們企業發展的同時,不要忽略了跟我們利益相關的供應鏈條上的供應夥伴和下游的渠道商夥伴,還有跟我們有很多業務往來的其他合作者。我們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合作共贏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主旋律。
未來企業要從自身的成長轉變為和我們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成長,那就要求我們如何通過新的價值流,幫助我們利益相關者創造更多價值,最終實現企業自身的價值,實現共同發展。
管理者的這六個能力是未來企業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你掌握了嗎?
本文來源:公眾號 @蔡元恆頻道,作者蔡元恆,精益化管理、轉型升級實踐專家;北京企業管理諮詢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總裁班特邀講師;北大博雅智庫特聘精益化管理專家;專注於企業精益化管理知識與實踐的分享和傳播,與你共同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rE5Gm8BMH2_cNUguN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