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你都乾了啥​

2020-06-08     崑山生活

原標題:端午民俗你都乾了啥​

端午節是一個集祈福消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節俗內容豐富。那麼端午傳統民俗你都干過啥?

食粽

粽,即「粽籺(hé)」,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一般認為,端午節食粽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掛鐘馗畫像

鍾馗,是中國傳統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聖君」。掛鐘馗畫被寄寓祈福納財、驅妖伏鬼、驅疾祛疫、護佑家宅。

端午懸掛鍾馗圖像是相沿積久的民風習俗。農曆五月天氣濕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為是「惡月」。因此,端午時節懸掛鍾馗圖像是有深刻寓意的。一方面,辟邪,通過懸掛鍾馗圖起到驅妖斬鬼的效用;另一方面,避瘟,鍾馗一直被當作驅除癘疾的神祇受到民間的廣泛信仰。端午節掛鐘馗畫像,除了辟邪避瘟,還被寄寓了迎福禎祥之意。

賽龍舟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自唐朝起,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以艾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菖蒲葉片呈劍型,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辟邪,後來引申為可以斬千邪的「蒲劍」。

飲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雄黃酒是具有一定毒性,所以不要隨意飲用,遵古法炮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拴五色線

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於漢代,古代以五月為惡月,以其天氣炎蒸,疾病易於流行。因而,以彩色絲線繫於臂,謂可保平安健康,又謂能避刀兵之災。掛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稱為「長命縷」。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編成,分別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來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徵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佩香囊

端午是夏季初起,也是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端午佩香囊既是一種民俗,又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雄黃、冰片、樟腦等。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lN-kXIBd4Bm1__Yp-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