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合理的設置期望|有時候,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庸」

2019-07-25     教育孩子這件事兒啊

對孩子合理的設置期望|有時候,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庸」

據了解絕大部分的中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但期望處理不當的話,父母容易忽視小孩的細小成就,甚至扭曲孩子對目標設定和成就的認知感知,所以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孩子的平庸,必須鼓在你眼裡看來孩子細小的成就。(如果覺得文章有用的話,還請點擊關注哦,我會每天更新教育類文章給大家的)

哪些家長更不容易接受孩子平庸?

心理學家Maccoby和Martin依據情感態度和控制度這兩個維度,將父母的撫育方式分成了四個類型:

1. 權威型: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會做出熱情反應,積極與孩子溝通,尊重他們的需求。同時也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和控制,且獎懲分明,以此樹立權威。

2. 專斷型:這類父母會對孩子抱有高控制和高期待,更易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希望他們嚴格按自己設計的路走,對於孩子的行為與需求往往持冷漠或忽視態度,更傾向於對孩子進行責罰。

3. 放縱型:他們和權威型父母一樣,對孩子抱有積極肯定的態度,但對孩子過於縱容溺愛,缺乏有效引導與懲罰,甚至會有選擇地忽視孩子的錯誤。

4. 忽視型:這類父母與孩子很少互動,他們似乎對為人父母興趣寥寥,不會責罰孩子,但也不會給予小孩關注和情緒反饋。當需要參與到與小孩的互動中時,他們常常會表現得冷漠或不耐煩,也不願參與到小孩的成長規劃中。,

權威型和專斷型的父母通常都會對孩子抱有較高的期待。不同之處在於,權威型的父母更傾向於把孩子視為獨立個體,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和選擇;而專斷型父母對親子間的邊界感知較為模糊,更容易直接操縱或以愛之名去操縱孩子對未來的選擇。

談論期望時,家長容易陷入哪些誤區?

需要聲明的是,期望本身並沒有錯。合理的期望能幫助孩子培養自我驅動力。而且宏觀來看,社會中評價個體能力高低的標準往往還是其取得的結果,而非其做過的努力。但如果期望管理不當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具體來說,在設置期望時父母容易陷入以下三個誤區:

1. 將個人期望強行加給孩子

這類父母往往存在過度教養(overparenting)的傾向,把孩子當做自己生活的重心,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他們與孩子之間常常缺乏平等、深入的交流,常常抱著「我是過來人」「你懂什麼」的心態,先入為主地覺得孩子的決策判斷能力不如自己。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他們想的不是鍛鍊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與決策力,而是包辦代替,為他們做決定。本質上看,這樣做是沒有把孩子看做一個可以成長、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2. 將期望與孩子能力掛鉤

在為孩子設定期望時,有時候父母會採取一些自以為的鼓勵措施,如告訴孩子「你這麼聰明,這次考試你一定能拿90+」或「你悟性這麼高,這首曲子你三天之內一定能彈出來」。這種話術看上去委婉,不是命令式語氣,但暗中將期望的結果與孩子的能力掛鉤。

然而問題就在於孩子,尤其是小時候,很難管理掌控自己的能力,也很難用成長型思維去看待自己的能力。孩子若是被灌輸了這樣的想法,當沒能實現父母的期望時,往往會將失敗簡單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忽視導致這一結果的外部因素,從而引發自責、畏難等情緒。

3. 過度期望結果而忽視過程

實際上,設定期望這個行為本身就在暗示孩子「結果很重要」。所以不論孩子最後有沒有達到這個期望,都需要給他們更為具體綜合的反饋。有時候父母會只盯著結果看,忘記去評價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本身,以及走的每一步合理與否。這樣就很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

如何合理設置對孩子的期望?

1. 調整親子邊界

高控制型父母要改變自己對親子關係的理解,認識到親子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也是兩個獨立個體間的互動。因此撫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向孩子索取回饋,而是讓他們作為獨立個體具備獲得幸福的能力。

平時在與孩子相處時多觀察他們對什麼感興趣,鼓勵他們與自己交流想法。即便想法比較單薄也不要急著否定或挑刺,而是要誇獎其中的合理之處。同時不要把自我價值實現與孩子的價值實現捆綁在一起,認識到孩子的成就是對他們付出的正向反饋,而不只是自己對外的談資。

2. 協助孩子自主設定合理目標

合理的期望管理並不是說不要設定目標,而是不要把目標凌駕於孩子的需求與感受之上。父母需要做的是把設定目標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自己退一步去扮演輔助、指導的角色。比如說當孩子想要在一個暑假裡讀十本書時,父母可以與孩子探討這個目標可不可行、如何拆分執行這個目標。

可以與孩子一起,依據孩子的閱讀速度和書的頁數與理解難度,估算出每本書的閱讀時間,再看如何將時間分配到某一天。父母應該做的是教給孩子這些思維方式、經驗技巧,而不是直接替他們做決策定目標,畢竟授之以漁更利於他們的長期發展。

3. 多縱向比較,關注孩子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停止使用「你看看別人家的xx……」這樣的句式。每個個體都存在差異,每個孩子擅長的方向也不一樣,所以不要做這些無謂的比較。比起做橫向比較,父母更應該做的是陪孩子一起發掘、發展他們的興趣與特長,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與情緒變化。

總之,父母要意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所有物,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訴求。基於此,相信他們可以制定好目標,幫助他們調整目標、實現目標,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相比於期望他們不平庸,這可能是對他們更好的期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c6aLWwB8g2yegNDxA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