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讀《三毛傳》,三毛在描寫家鄉田園風光時,母親背後的那一縷炊煙讓她難以忘懷。突然觸發了我對故鄉村煙的回憶。
小時候,在農村,再熟悉不過的就是那縷縷升起的煙:做飯時的炊煙,燒炕時煙囪冒出的青煙,夏天熏蚊子的白煙,冬天澆地時烤火的細煙……思緒飄飛,回到兒時,最討厭的也是那煙了。小時候有奶奶、媽媽做飯,我是插不上手的,每每想要去做飯,媽媽總會說燒火去,礙手礙腳的。好像只有燒火才是我的本職工作,而同齡的孩子都已經會做簡單的飯了。羨慕歸羨慕我還是沒有機會去做飯,只能與炊煙相伴,偶爾坐在灶前發獃,還會被煙嗆得直流眼淚,我恨燒火,我更恨那從灶膛里冒出的煙。
可是農村燒柴火的機會總是很多,一到冬天,就得燒炕----還是點火燒炕,青煙就從煙囪滾滾冒出,外牆已被熏的烏黑,我不喜歡這種單調而乏味的生活。總渴望有朝一日快快逃離。
不過在農村也有讓我們快樂的鄉煙。
夏天熏蚊子可是小孩子最喜歡乾的活了,抱來一堆麥桔杆,專門把它弄成潮潮粘粘的,這樣就不易被點著,只有嘔出來的白煙飄向空中,熏得孩子滿臉滿手都是黑呼呼的,孩子們看著彼此,手指著對方,笑得合不攏嘴,圍在柴草堆旁邊的孩子是快樂的!
夏天中午,樹上的知了叫個不停,我們一群孩子拿根竹竿,在頂梢用鐵絲繞個環套上塑料袋子,就爬上樹逮知了了,不一會功夫就收穫滿滿。樹下早就有不會上樹的小孩抱來的柴火,他們拿著木棍,做好了烤知了的準備。吃著已發黑的知了腹部的瘦肉,那個開心勝過吃烤羊肉串,現在憶起,都是滿滿的幸福。
現在,做飯不用在鍋灶底部添柴火了,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燃氣灶,紅藍火苗旺得很,一會功夫水就燒開了,乾淨又衛生;家裡燒得是暖氣,一進門,暖洋洋的,不再擔心老爹站在村口扯開嗓子喊我小名讓我去燒炕了;夏天呆在空調房,蚊子也不上身了,能舒服的睡個好覺!一切好像都是那麼的美好,但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也許自己是農村出來的,對農村發生的事情和變化比較關注吧!偶然間看了一篇文章《村子已死》,這個標題著實嚇我一跳,我覺得有必要分享給我的學生,讓他們也了解下農村的現狀,關注農村。有些偏遠地方,年輕一代都出去打工,逃離了貧困的農村,甚至紮根在了所工作的城市,老弱病殘成了整個農村的真實寫照。回想起前段時間回老家的情景:我們以前的學校已經空落落的,以前家門口圍滿了看下棋的人,門墩石上坐了一群做針線活的婦女,而現在卻連個人影都很難瞅見,偶爾有幾條狗在村頭出沒,荒涼之境讓人心寒!蕭條的景象超出了想像,房子越來越寬敞了,而住的人卻少了;路越來越寬了,走路的人卻少了;通訊工具越來越先進了,而面對面說話的人卻少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沖淡了過去的記憶,高樓替代了土坯房,機械解放了人力,手機成了人們的摯愛,熟悉的鄉鄰見面也只是禮貌性的點頭,缺少了過去熟悉的問候……兒時的故鄉已漸行漸遠,熟悉的老人已越來越少,年幼的孩童已不知是誰家的了……
自己離開故鄉已二十餘載,淡化了的記憶,無法承受失去之重,是我遠離了故鄉還是故鄉離我遠去?
那縷煙,飄向空中已無蹤跡!
審閱:劉艷梅
簡評:由《三毛傳》引出有關炊煙的眾多回憶,如今的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條件,便捷的生活中不見炊煙,有了一些失落感。當讀到一篇文章《村子已死》,不由心痛,寂寞的鄉村,遠離的故鄉,不見的炊煙,令人回味。
作者:祖曉菡,陝西渭南人
編輯: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