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為孩子好」,可能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

2019-11-02   小七育兒專欄

前段時間,一部聚焦高考、反應家庭教育的電視劇《小歡喜》刷爆了網絡,成為這個夏天當之無愧的話題劇,爆紅的原因無外乎兩個字——真實。

陶虹飾演的強勢母親宋倩,和控制欲爆棚的教育方式,更是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她把所有的期望和壓力都放在英子身上,反對女兒的航天夢,不讓她有任何娛樂活動,要求她一定要考清北,要考700分。


宋倩總是對女兒說:「媽媽最最愛的就是你呀。」然而,背後的潛台詞卻是所以,你必須聽我的話,絕對不許讓我失望。

在這種沉重的愛和關懷之下,英子開始焦慮、睡不著覺,甚至患上中度抑鬱,崩潰到要跳海自殺,她歇斯底里地沖媽媽喊:「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來決定我的人生。」

而媽媽的回答,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有人說:這不是電視劇,這是實時監控。

還有人說:太壓抑了,這就是我和我媽




父母們的出發點錯了嗎?我們都對孩子寄予厚望,期待他們長大成才,可以說這是身為父母的本能。

但是,如果用錯了方法,用的力氣越多,給孩子和親子關係帶來的傷害可能越大。明明是想靠近孩子,卻不知不覺將他越推越遠。

高壓家庭下的孩子

幸福感往往不高

著名鋼琴家朗朗,也成長在一個高壓家庭里。

3歲時,父親發現了他的天賦,於是辭職,全心全意的陪伴朗朗學琴、求師,他要求朗朗要得全中國鋼琴比賽的第一名,接著是全世界的。

在被音樂學院拒絕後,他甚至把兒子拉到天台,硬要灌一瓶抗生素下去。

主持人董卿,也有這樣一位嚴父,父親不讓她照鏡子打扮,不要買新衣服,因為浪費時間。


每年寒暑假送她去飯店刷碗、賓館鋪床、當送報員,就是去鍛鍊,不要錢,白乾活。


這種嚴厲和苛刻,造就了董卿後來的努力和拼搏,同時也讓她變成一個有些自卑的人,她坦言自己很沒有安全感。

朗朗和董卿無疑是成功的,幸運的,因為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到了極致,也在歲月的打磨中和父母和解。

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沒有那麼幸運,他們在父母的控制和打壓下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曾經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他們長期追蹤調查了5362名受訪者,從十多歲時開始,一直到年過花甲,去了解兒時父母對受訪者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後比較不快樂,獨立性較差。

兒時能得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則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

因此得出結論:控制欲強與生活滿意度較低及心理健康較差存在顯著關聯。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強勢的父母,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一、性格變得軟弱自卑,更易被人欺負

長期生活在這種高壓狀態下,孩子要麼容易變得懦弱自卑,慢慢形成討好型人格,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無條件遷就對方。

因此,也更容易被別人欺負,即便被欺負了,也不敢告訴父母,害怕換來的又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

二、親子關係變得疏遠或緊張

有些父母,會將職場上的人際交往模式原封不動地搬回家裡,只要自己發話,孩子就得服從。

孩子也許表面上屈從,但內心並沒有真正認同父母,隔閡日積月累,孩子就很難再信任、親近父母。

還有一些性格剛烈的孩子,雖然在反抗父母,但卻不知不覺被父母同化,逐漸繼承了這份強勢。他們會在潛意識裡復刻父母的行為,並且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三、缺乏獨立自主能力

有人把強勢的父母分成兩種類型,一類被稱為「割草機式父母」,因為他們隨時跑在孩子前面,像清除雜草一樣提前幫孩子掃清前進道路上可能面臨的所有障礙。

還有一類,叫做「直升機式父母」,因為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始終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刻監視,時刻準備發出指令。

他們往往對孩子有著嚴苛的高要求,甚至把孩子看作是自己人生的延續。

於是,為了避免路線偏移,就會試圖從各個方面控制孩子,比如宋倩給英子的房間開了一面玻璃牆,以便時時刻刻監督她在做什麼。

當孩子進入社會,不得不離開父母的庇護,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做,做不好,出發點雖然是讓孩子專注學習,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獨立起來的自由,等於是在害他。

四、對孩子的婚戀觀產生影響

在綜藝《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媽媽也因為過於強勢和對兒子全方位的監控而引髮網友的熱議,她會手抄兒子發的每一條微博;會十幾年如一日,每天四點鐘起來給兒子熬梨湯、榨各種果汁,逼著他喝下去,甚至直言,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都會干擾。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在用整個生命來對待兒子的。「


如今已經40歲的朱雨辰,沒辦法對感情有獨立的承擔和判斷,還是孑然一身,而朱雨辰的姐姐,正是看到了媽媽對弟弟的這種付出,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做到跟媽媽一樣,才始終不敢步入婚姻。

父母強勢干預的本意,是害怕孩子走彎路。

但最後造成的結果,卻是讓孩子們離自己的幸福,越來越遠,甚至拒絕幸福。

家長應該這樣做

一、換位思考,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當是平等的。而強勢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往往是不平等的,所以自然也談不上平等交流和換位思考。

所以,當孩子與我們的意見不一致時,先別急著否定打擊,更別把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讓我們試著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樣,他們才會形成健全的性格。

畢竟,能真正為孩子的人生負責的,只有他們自己。

二、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小七老師有一位朋友,只要進孩子的房間,都會先敲門;繪本、玩具怎麼放,放在哪,也是兒子自己說了算,即便實在收拾不好,她也會先徵求兒子的意見,才去幫他。

她說:「因為我太知道有自己的空間有多重要了。小時候,我的東西我爸媽想送人就送,想扔掉就扔,從來不需要跟我說一聲,所以我總覺得,那是我父母的家,不是我的,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屬於我的。」

不少家長會覺得:「小孩子有什麼隱私不隱私的。」或者「你就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有什麼是我不能看,不能管的?」殊不知,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因為這些都是透支信任的表現。


其實,如果我們經常與孩子談心,讓他知道我們總是能夠理解、支持他,孩子是很願意和父母分享心事的。

三、允許孩子犯錯

每次犯錯都是成長的機會,一味的壓迫只會讓他們的精神壓力更大。

當孩子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一項任務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反饋和讚賞,這樣才會增強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以後他再遇到其他困難,便不會輕易退縮或放棄。

四、適當的向孩子示弱

霍思燕和胡可兩位育兒模範媽媽,曾經在綜藝里談起同一個訣竅,那就是一定要跟兒子示弱:「要撒撒嬌、服服軟,就是因為,我們都太強了,孩子才弱。」

她們常常在生活中找機會,讓孩子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推購物車

或者收拾碗筷

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所以,安吉和嗯哼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體貼懂事,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也成為了讓網友讚嘆的「小暖男」。

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需要,就會越來越有責任感和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

最後,小七老師想和大家分享胡適先生在《我的兒子》中的一段話: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你: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以愛為名的道德綁架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好啦,快用小七老師的辦法試一試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