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要自律,先要學會認識環境、場景與角色

2019-05-22     卓越學習力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反覆提醒、嘮叨也做不到最簡單的要求,我們通常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為什麼做不到自律?明明知道也做不到?

環境塑造了我們的行為習慣

我們通常認為自己是有環保意識的人,在一個乾淨漂亮的商業區,我們會自覺把垃圾整理好,放進垃圾桶;但是到了一個滿地垃圾的地方,放眼過去找不到你個垃圾桶,你手裡的果皮會怎麼處理?很多人會選擇扔在垃圾比較集中的地方!

在一個忙碌的早晨,要送孩子去上學,接下來還要趕著去上班,可是路上堵得水泄不通,滿眼都是紅紅的汽車尾燈,三車道變成五車道,動作稍慢一點,距離拉開一點點,就有車斜著擠進來,那個彬彬有禮的你,會不會煩躁地按響喇叭,甚至開始咒罵幾句?並不是因為我們有反社會的傾向,但是周圍都是粗魯、不耐煩的司機,這種臨時狀態誘發我們放棄了溫文爾雅的風度——我們置身於一個充滿煩躁、競爭、敵意的環境里,是環境改變了我們。

前幾年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中國的地鐵里人人都在玩手機,而外國的地鐵里卻看不到玩手機的人,大家都在捧著書本閱讀」,許多人感嘆「歪果仁」多麼熱愛學習。

可是隨著地鐵信號變好,情況卻不一樣了,坐地鐵玩手機逐漸成了普遍現象。

當寧靜的空間變成了誘人分心的遊樂場,人們會不不自覺地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環境是永不停歇的誘發機制

我們以為自己能夠和環境和平共處,實際上它卻在和我們鬥爭,我們以為自己能夠控制環境,實際上是它在控制我們,我們以為外部環境對我們有利,可以幫助我們,實際上它卻在剝削和壓榨我們。

環境並不是時時刻刻與我敵對。有的場景能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把我們塑造成更好的人。比如,當我們參加同學聚會,這樣的場景洋溢著讓我們溫暖、振奮的氣息,大家相互承諾要保持聯繫、經常見面。

但是,回歸到正常生活,脫離了那個場景的時候,這種感覺會消退。場景的變換改變了我們,讓我們忘記了當時的承諾,又會疏於聯繫。仿佛那種讓人沉醉的溫暖感受從未出現過,這種反差讓我們覺得突兀、失落。

孩子身上也有這種現象,在聽到老師說「你家孩子在學校愛罵人,還總是欺負同學」的時候,相當一部分家長覺得難以置信,甚至覺得老師冤枉了孩子「怎麼可能!我家孩子在家可是懂事又很有禮貌的,和小朋友相處也友好的」。其實,孩子在不同環境,有不同的表現,不足為奇。

人隨著場景變化的轉變,很多時候是下意識,而且非常迅速的。在擁擠的地鐵站台上,車門打開,隨著人想儘快上車的時候,你會抱怨前面剛上車的人「為什麼不往裡擠擠,堵著車門?」。而當你好不容易擠進去,還沒站穩腳跟,就開始想對後面的人說「別擠了,等下一輛吧」。

有句俗話「屁股決定腦袋」,真的是生動又形象。細心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在一天當中,我們要扮演很多中角色,在家裡,父母、孩子、作業輔導師…;在公司,上司、下級、同事、客戶、甲方、顧問、小白…

場景、角色:為什麼會有「睡眠拖延症」

良好的睡眠是我們的需要,理應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大量電子產品和信息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變成了各種被經營的戰場。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營銷和服務著,電視劇、娛樂節目、遊戲、新聞、搞笑視頻、購物心得,被各種「種草」…

我們是扮演者很多個消費者、潛在消費者的角色,這些角色在競爭著我們的注意力資源。

我們想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需要做的事,作為一種角色,被淹沒在這一個個角色群體之中。相比於那些被精心設計的角色,在養成習慣方面它顯然是個「小白」。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不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是環境塑造著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在各個角色的競爭中做出選擇,扮演著一個個被精心設計的角色。然而,我們往往意識不到環境對我們選擇的影響,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選擇,繼續按照習慣的角色做事,成為習慣的犧牲品——意識不到不只是在勞累的時候才需要休息,還必須養成更好的習慣。

「想要」與「需要」

從場景和角色的角度,我們可以識別環境中哪些暗示在促使孩子進入哪些場景,扮演哪些角色,孩子、學生、學員、玩伴,動畫片觀眾、遊戲玩家、美食消費者…

有些場景是被精心設計的,孩子很容易進入角色,得到大腦的獎勵,養成習慣。這樣的角色很容易在注意力競爭中勝出,環境中的一個暗示就能讓孩子很容易切換到這個角色,這就是「想要」的。

還有一些比如學生、才藝學員、組織者這些角色,是孩子「需要」的。我們也通過提醒、嘮叨各種方式提供了「觸發點」,想讓孩子進入和做好這樣的角色,但是在這樣的場景里,孩子如果沒有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他們很難做好這樣的角色,得不到「大腦的獎勵」,也就很難形成習慣。這種情況下,孩子接收到「暗示」,切換進入這樣的角色也不容易。


所以,要想孩子做好「需要」的,需要我們識別環境中的影響因素,做好規劃,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讓孩子有能力做好「需要」的角色,在這個角色打怪升級的過程中,得到「大腦的獎勵」,形成習慣。

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如何規劃和跟進,把「需要」的角色,從「小白」,鍛鍊成長為「王者」。這就是根據「需要」養成習慣的能力,也就自律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QAoLWwBmyVoG_1ZHk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