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波音兩架印尼獅航JT610航班上的189人,衣索比亞航空ET302航班上的157人,可能不會想到,悲劇的種子早在近半個世紀前就已經種下。
那是在1970年,歐洲人成立了一家航空公司,之後與波音開始了40多年的恩怨糾葛,一時間,陰謀與陽謀,光榮與夢想,競爭與合作,紛紛擾擾,你方唱罷我登場。
然而,離地3萬英尺的豪門競爭,一旦偏離軌道,悲劇也許就不可避免了。
1,就叫A300!永遠排在波音前頭!
1970年,當空中客車在法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堅時,美國波音公司的高層們鄙夷地笑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委員會設計的飛機」,到處想討好,但弄到最後,哪裡也不討好。
「空中客車」項目最早從1964年就開始了,歐洲各國爭吵不斷,有著悠久「議事」傳統的歐洲人成立了委員會來協調各國利益,並最終在1967年7月15日簽訂備忘錄,要研製一種中短程客機。
這種客機要有250個座位,雙通道,寬體。
空中客車高級主管英國人阿瑟·豪斯回憶說,在一次頭腦風暴中,眾人討論起新飛機的名字,他靈機一動說道:「為什麼不叫A300呢?因為A在字母表中排在B的前面,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飛機在任何一種按字母排列的飛機明細表上,都會排在波音飛機的前面。」
空中客車從設立之初就盯上了波音的霸主地位。此時的波音當然不會相信,被他們鄙視的這款A300將成為他們有力的勁敵。
很快,波音將為自己的傲慢買單。
2,被逼急的兔子開始咬人了
其實,歐洲的航空技術並不落後,以英國為例,整個二戰期間,英國飛機製造業發展迅速,製造了完整系列的戰鬥機和輕型、中型轟炸機,生產了17.7萬架各型飛機,只給美國人留下了生產運輸機的空間。
可是,戰爭一結束,歐洲人就開始享受美好時光了,夏天蜂擁到地中海岸享受陽光和沙灘,法國東南沿海的尼斯城,由此從沉睡的漁村變為閃耀的濱海休閒勝地。
而對航空業來說,他們一味追求舒適,只面向豪華旅行市場,卻偏離了大眾,這相當於主動放棄了一大塊蛋糕。
另外,歐洲各國航空公司為了爭取本國政府的資助,設計的飛機不可避免地為本國國營航空公司量身定做,造成了大量重複建設。
精明的美國人不會放過對手的任何一次失誤,以波音為代表的美國航空製造公司,充分運用規模經濟的優勢,大規模擠占歐洲的民航市場。
兔子被逼急了也會咬人,歐洲企業家和政客們終於意識到他們情況不妙,美國的工業能力令人生畏。
那時候,只有英國和法國還有勢力在航空領域一展身手,而這兩個老牌帝國恩恩怨怨數百年,彼此都看不上眼,英國人覺得法國人像刺毛蟲,法國人覺得英國人傲慢、散漫。
但是神奇的事情竟然發生了,兩國的工程師出於民族自尊和職業榮譽,強強聯手,最後,最好的東西擺到了桌面上。
這就是「協和式超音速客機」。
協和式到底有多牛?
這麼說吧,直到今天,協和式依然是唯一以兩倍音速為正常巡航模式的大型飛機,巴黎到紐約的越洋飛行只要三四個小時,而如今的民航客機飛行時間也需要八個小時左右。
這隻「完美的大鳥」,高峰時曾達到109架的訂貨規模,其中包括兩架中國民航的訂貨。
美國人很是擔心了一陣,但很快他們就釋然了,他們認為,這樣的飛機,航空公司是掙不到什麼錢的。
掙不到錢的飛機,還能是好飛機嗎?
當然不是!
原來,為了實現超音速飛行,協和式採用了渦噴發動機。而渦噴發動機太耗油了,維護成本又非常高。
歷史很快證實了美國人的遠見。
3,一塊錢一架的飛機,要嗎?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終結了協和式的傳奇。
其時,原油價格飛漲,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
這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各國航空公司的「協和式」訂單,像夏日的雪片一樣蒸發了。最後只有國營的英航和法航還在苦苦支撐,最後幾架已經開始裝配但沒有銷路的協和式,由政府按一英鎊或一法郎的象徵性價格,調撥給各自的國營航空公司使用。
繼續服役的協和式客機,成了航空公司的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終於在2000年,協和式遭遇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徹底退出了藍天。
當年的7月25日,一架協和號客機在起飛時,輾過了跑道上一根小鐵條,造成爆胎,而輪胎破片以超過音速的高速,擊中機翼其中的油箱,之後引發失火,導致飛機起飛數分鐘後爆炸墜毀於機場附近的旅館,造成113人喪命。
這是協和號服役期間唯一的一次的失事,但從此一蹶不振,2003年,協和式正式退役。
一個傳奇故事,就這樣永遠破滅了。
就在協和式還在苦苦支撐的時候,歐洲各國啟動了「空中客車」項目,參與的國家包括法、德、英、荷蘭和西班牙,這一次合作,波折更多,爭論更多,有技術層面的針鋒相對,有融資方面的現實困境,甚至還與各國的國內政治形勢纏夾不清。
但是,這並沒有影響A300最後的成功,1972年10月實現首飛,由於降低了營運成本而大受航空公司歡迎,迅速在250座級寬體客機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這下,波音不得不重視這個初生牛犢了,開始研製波音757、767應對。
而空中客車這款「雙通道寬體客機」的最初靈感,其實來源於波音公司的一位負責人。
4,波音故事,從一個輟學的木材商開始
發生在美洲大陸上的很多傳奇故事都與輟學有關,比如比爾·蓋茨,比如喬布斯,再比如威廉·波音。
相比豪擲數百萬美元,造假也要擠進美國名校的中國人,這些主動從名校輟學的美國人的選擇,實在讓我們看不懂。
1903年,22歲的威廉·波音,尚未畢業就從耶魯大學機械工程系退學了,沿襲父親的生意成了一名木材商,在倒賣林地的生意中發了財,但是他的工程師賊心未死。
1910年,他與幾個朋友結伴去參加加州洛杉磯舉行的「美國第一屆國際航空展」,全美第一代飛行先驅舉行飛行比賽,波音去和飛行員們商量,能不能帶他上天過把癮,結果這個土財主被人拒絕了。
那時候的波音一定很受傷,一年後,他在西雅圖的大學俱樂部里結識了一位年輕的美國海軍軍官,喬治·康拉德·韋斯特福。
韋斯特福是一位海軍工程師,在麻省理工學院學過一點航空工程。兩人都沉迷於航空,覺得相見恨晚,他們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坐著一架柯蒂斯飛機上了天。
天啊!這架飛機連座艙都沒有,飛行員和乘客是坐在機翼上的。兩人從天上下來之後,立刻決定:造一架更好的飛機。
於是,波音出錢,韋斯特福設計,1916年,造出了第一架波音飛機,命名為B&W,這是波音和韋斯特福名字的首字母。
同一年,波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太平洋航空製品公司」,並於1917年改名為波音公司。
5,柯爾克飛機: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 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建立初期,波音公司以生產軍用飛機為主,二戰結束以後,波音公司的主要業務轉向商用飛機。
1957年的707是波音首架噴氣式民用客機,獲得上千架訂單,此後,717、727、737相繼問世,然後時間到了1960年代初,美國空軍要求製造一架能夠運載750名士兵或者兩輛戰車飛越大西洋的巨型運輸機。
波音擼起袖子準備加油干,但是美國空軍沒有給它機會,它在競標中輸給了洛克希德公司。
波音很失望,後果很嚴重,它決定研製自己的巨型貨機。
就在這時候,一手創立了泛美航空公司的胡安·特里普看到了這個機會,聯繫到波音公司,大膽建議將巨型貨機改成大容量遠程客機,並當場拍下5.5億美金定金,訂購20架。
干不幹?當然干!
不幹是傻子。
波音公司立即投入到研發中,這就是未來的747。
747的關鍵在於如何將350名乘客在一排6座的布局下,塞到一個機身里,同時還要保證機身的長度不能超出容許的範圍。
有人提出將機身設計成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一樣的雙層客艙,但很快被否定了,因為一旦緊急疏散,對於上層乘客來說,就會如同噩夢一樣可怕。
設計出現了重大突破。工程師們提出將機身加寬到足以容納兩個並排放置的2.4米×2.4米的標準貨運貨櫃的寬度,這樣所有的乘客就可以坐在一個機身的客艙里了,正是出於這個設計理念,寬體噴氣飛機的概念產生了。
當時,波音747項目的總負責人是喬·薩特。他跟美利堅航空公司技術總監弗蘭克·柯爾克聊天時,說起了這個項目,柯爾克深信這種寬體設計正是他需要的飛機。但是,對他來說,波音747太大了,不能在中程航線中盈利,他需要一款僅有250座的飛機,要儘可能經濟,只需要配備兩台發動機,飛行距離不超過3200米。
經過一番勾勾畫畫之後,柯爾克繪製了一幅草圖,被稱為「柯爾克機器」,1966年4月26日,他分别致信給波音、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問他們是否有興趣研製這種寬體雙發(兩個發動機)飛機。
當時,波音集中全力在747項目上,對科爾克的遊說無動於衷,而道格拉斯根本就不接受「柯爾克飛機」的理念。
只有洛克希德表示出了興趣,但是當「柯爾克飛機」被介紹給美國其他航空公司的時候,他們都明確反對,洛克希德公司不可能為了美航一個客戶,而冒險大規模地啟動民用科技項目。
柯爾克的希望破滅了。
就在這時候,空中客車派人到美國考察,對歐洲人來說,要想製造一架民用客機卻不了解美國航空公司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就是在這次考察中,空中客車高級主管阿瑟·豪斯結識了弗蘭克·柯爾克。
當柯爾克聽說歐洲正在準備製造一種新型客機時,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需要這種飛機,而只有美國對此不以為然。
於是,他將「柯爾克飛機」的設想和盤托出。
就這樣,「柯爾克飛機」的概念雖然在他的祖國遭到冷遇,卻引起了4800千米之外的歐洲人的強烈興趣,並將其付諸實施。空客A300這種寬體雙發飛機,靈感正是「柯爾克飛機」,它強大競爭力,未來會讓波音感到頭疼。
6,小怪獸第一次露出了獠牙
空客A300信心滿滿地走向市場時,遭遇到與「協和式超音速客機」相同的困境,那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危機席捲世界,民航市場一片蕭風瑟瑟,航空公司大幅縮減訂購。
空客,必須在營銷上下功夫,1975年2月,空客第一任總裁亨利·齊格勒退休,繼任者是年僅46歲的伯納德·拉蒂埃。
拉蒂埃是一位營銷大師,上任後,他奔走於各國航空公司之間,為推銷空客飛機不遺餘力,一年乘飛機旅行的里程數可繞地球赤道10圈。
拉蒂埃認為,要打開世界市場,先要打開美國市場,此時,美國三巨頭中的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因為決策失誤和金融災難,已經一蹶不振,退出了主流地位,波音已經一家獨大。
空客與波音的正面對抗不可避免。
此時,波音的日子也不好過,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被越南戰爭嚴重拖累,陷入一場經濟衰退,波音曾經連續18個月沒有賣出去一架飛機,一度裁員60%以上,西雅圖風聲鶴唳人人自危,有好事者豎起標牌:「最後一個離開西雅圖的人,請把電燈關掉。」
為了活下去,除了黃賭毒,波音幾乎什麼都干,業務涉及到計算機培訓、工程計算、集成製造系統、警察保密話音通信、沙漠作物灌溉系統、聯邦政府房屋管理、城市輕軌、海水淡化、風力發電,甚至還參加了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探空器計劃」。
經過垂死掙扎,波音終於挺過了難關,迎來了70年代後期的經濟復甦,結果一個後起之秀「空客」出現在本來被它獨占的跑道上,這個它曾經根本看不上眼的「小怪獸」雖然還很孱弱,但是已經朝它露出了鋒利的牙齒。
波音必須迎戰了。
無論是陽謀,還是陰謀,波音可能不在乎用什麼手段。
7,波音遞來的橄欖枝,竟然帶著刺
1976年,那是一個春天,美國市場依然向空客關閉,剛問世不久的空客氣若遊絲,就在這時候,波音卻意外地向歐洲拋出了橄欖枝,提出合作。
波音公司執行長特里斯·布里翁說,波音公司正在生產第500架737-200,非常有興趣與歐洲開展探索性接觸,為7X7或7N7尋找合作夥伴。
他找到了法國宇航公司。
不得不提一句空客的組織架構,空客公司相當於成員公司的邦聯,只負責規劃和銷售,對成員公司沒有指手畫腳的權力,成員公司在空客產品範圍外,有權自主和其它公司合作。
波音鑽的就是這個空子,從軟肋擊破,此後,它與法國宇航來往頻繁,但是關鍵性的談判一直沒有進展,法國宇航希望自己在波音7N7項目中占有實質性地位,而波音則堅持保留「城堡主人」的位置,限制合作夥伴的作用,特別是歐洲的合作夥伴。
波音還建議,用波音的機翼和空客的機身結合起來,製造一架新飛機,連名字都想好了,特別卡哇伊,叫BB10。
但是評估後,歐洲人發現BB10根本就是一條死胡同,他們才回過神來,中計了!
波音遞來的橄欖枝,竟然帶著刺,它根本就不是真心的,法國人皮埃爾·斯帕克在他的著作《空中客車:一個真實的故事》中說:「美國是在磨滅歐洲的雄心,同時削弱歐洲的競爭力嗎?答案是肯定的。」
雙方很快終止了還沒開始的合作,波音的「疲歐陰謀」破產了,而空客在美國的開疆闢土,卻取得了零的突破。
當時,美國的東部航空公司經濟困難,想要A300,但是沒有錢,拉蒂埃大膽採用了全新的促銷方式:免費租借4架A300使用6個月,6個月後,如果東部航空滿意,可以把飛機買下來;如果不滿意,就還給空客,誰也不欠誰的。
空客的賭博成功了,6個月後的1978年6月26日,東部航空簽訂了23架A300訂單,另外追加9架意向,後來全部確認。
不久之後,比東部航空更大的泛美和美航也下了訂單,至關重要的美國市場終於打開了。
與此同時,波音也迎來了黃金時期,747的巨大容量、超長的航程、較高的巡航速度,很快成為民航界身份的象徵,成為各國航空公司不可爭議的旗艦機型。
波音與空客,在更大的範圍開啟了殘酷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