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婆婆幫忙帶孩子的家庭,後來都怎麼樣了?

2019-07-18     女人多自在

昨天在一個育兒公眾號上看到一條評論:那些沒人帶孩子的家庭最後都甜如蜜,那些婆婆幫忙帶孩子的家庭要麼離婚要麼走在離婚的路上。

突然覺得扎心!

你看,閨蜜小A的生活正是如此,走在即將離婚的路上,而起因,是從婆婆帶娃開始。

心理學上流傳了一個故事:一位爸爸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典型的「踢貓效應」

小A的生活,也在這樣的踢貓效應中,不斷的惡性循環,最終無解,只能靠離婚跳出怪圈

小A父母是老師,從小教育她友善的對待每個人,結婚後小A相信自己以一顆愛心能處理好婆媳關係。婚後一年,婆婆開始催生,並說自己退休多年,著急抱孫子,以後一定會來照顧孩子,做好小兩口的後勤部長。

小A信了,小兩口結婚兩年半生下一女兒,婆婆月子裡來家裡待了幾天,藉口說剛生完,月子裡還是自家媽照顧比較好,走了。

出了月子,小A母親回去上班,婆婆來了,沒幾天就開始嫌棄小A奶水少,孩子不好好睡覺,總是哭鬧,小A忍了。給孩子做飯說必須放鹽,不然小孩子吃了沒力氣,吃的孩子嘴直爆皮,小A只好自己給孩子做飯,從肉泥菜泥通通自己做,不讓婆婆插手。聽說小A產假要結束了,趕緊藉口要回老家看牙,留下小A自己在家照顧孩子,結果,婆婆回去半個月,沒有看牙,又來了。

孩子一歲了,婆婆隔兩三個月就要回一次老家,每次十天到半個月不等,也不和小兩口商量,每次都是著急跳腳,立刻馬上就要回去,十萬火急,也不管上班的小兩口有沒有假期,能不能請假。每次回去的理由都不一樣,什麼同學聚會,家裡裝修,親戚家孩子需要照顧等等。

孩子兩歲了,婆婆開始勸小A斷奶,說奶水沒營養了,小A學著自然離乳,非常成功,結果第二周婆婆就說要帶孩子回老家,反正已經斷奶了,不然就不帶孩子了。小A忍了,請了年假帶孩子回婆婆家待了一段時間,回來後婆婆每天在孩子面前說要帶孩子回老家,弄得孩子害怕,晚上和小A睡覺都一直拉著小A的手,怕媽媽把她送回奶奶家。

也許大家會問,小A的丈夫呢?是的,小A的丈夫在這裡成為了另一個導火索。小A本身和丈夫感情很好,都是獨生子,所以家裡家務二人平均分配,也算互相體諒,婆婆來幫忙帶孩子後,主動承包了丈夫本來該做的家務,結果丈夫在家沒有什麼可做的,逐漸開始無所事事,要不在家打遊戲,坐等飯做好端到嘴邊,要不就是出去和朋友吃吃喝喝,喝的爛醉如泥回來。婆婆對兒子像小時候一樣慣著,覺得兒子不回家在外面玩是小A沒本事管不住男人。

小A丈夫對於自己親媽不好好帶孩子,三天兩頭撂挑子也很煩,向小A也抱怨過無數次,數落自己媽媽的不是,但是因為從小和母親沒有好的溝通方式,母子二人見面就掐架,剛開始小A還做調和人,後來一次次爭吵後也無力管他們母子之間的事情,婆婆更是認為是小A從中作梗,影響母子感情。

婆婆對小A和自己兒子沒有辦法,只能對自己孫女凶,嚴格管教,平時教育孩子不許哭,不許這個不許那個,要不就威脅孩子不聽話就不再帶孩子,沒人管孩子,導致小孫女小小年紀就學會察言觀色,在奶奶面前和父母面前完全是不同的表現,甚至連哭都要和小A提前打招呼。

現在孩子四歲了,小A實在忍不下去了,自己的婚姻就像上面說的踢貓效應,因為婆婆來帶孩子變得一團糟。

丈夫因為婆婆包攬本該自己做的那部分工作而在家裡找不到存在感,所以在外面花天酒地不歸家,孩子因為婆婆對自己兒子和媳婦不滿而變得敏感內向,小A因為婆婆三天兩頭的撂挑子而心力交瘁。於是,夫妻二人逐漸變得冷漠,往日的美好愛情和願景也在一次次的爭執中消失殆盡。

在回到前面說的踢貓效應,當一個人內心有不滿情緒,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貓」,這就是"踢貓效應。

在小A的家庭里也是這樣,只是這個家庭鏈條里,處於強勢的是婆婆,因為經濟實力不夠,需要婆婆照顧孩子,而婆婆的負面情緒向孩子發泄,孩子的負面情緒轉向兒媳,兒媳的的負面情緒向兒子傳達,在不斷的惡性循環下,負面情緒的影響像螞蟻一樣,把這個家的堤壩摧毀,真正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果不其然,小A丈夫主動提出離婚,理由是自己無法調和母親的關係,也改變不了母親,自己經濟實力也不夠請個長期保姆,所以目前的生活現狀無法改變,如果婚姻繼續下去,只能是小A越來越委屈,矛盾越來越深。

小A考慮了好久,決定離婚。都說和男人結婚其實是嫁給了男人的家庭,小A終於用自己血淋淋的故事告訴我,婚姻這張床上,躺的絕不是男人女人和孩子,還有雙方的家庭

小A哭著對我說:原本,我就不該讓婆婆來帶孩子!再苦再累自己帶,也比這樣殘缺的生活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ONmCmwBmyVoG_1Zrs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