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關注,你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耶!終於又上班啦!撒花!
小編是真心這麼認為的,身邊很多為人父母的同事也覺得「上班,比節假日在家陪孩子輕鬆多了!」
拋開應付孩子「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充沛精力不談,單寶寶動不動就發脾氣這一項,還真是讓人著急又無奈啊!
生活中,還有的家長會板起面孔,擺出一副看似權威的樣子教訓寶寶;有的家長氣急了,在寶寶屁股上打兩下,希望寶寶能屈服暴力……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說說,面對寶寶發脾氣,家長們該做些什麼?又該不做什麼?
找到寶寶發脾氣的原因
事實上,當新生兒餓了睏了累了,甚至生病不舒服了,就已經會發脾氣了。不過,他們的表現方式往往比較單一,就是哭!擁抱、喂奶等安撫往往非常奏效。
隨時月齡的增長,寶寶情感豐富了,尤其當他們感覺到了孤獨、被忽視、氣憤,就會發脾氣。然而,寶寶還不會用說話表達,只好用扔東西、尖叫等方式發泄情緒或吸引關注。
還有一個詞,叫terrible two,直譯是「可怕的兩歲」,寶寶在兩歲左右開始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對於家長的各種建議,寶寶隨口就說「不」;看見家長做什麼,寶寶都想模仿一番,稍不如意就「撒潑兒」。
「說了多少遍不要把飯菜扔在地上,寶寶不僅不聽,還邊扔邊觀察我的反應。我想收拾掉,寶寶就大哭。」
「吃蘋果,切成小塊的不吃,必須要拿著整個蘋果啃!不然就發脾氣。」
「我說別跪在廚房地磚上,太涼!寶寶不樂意,直接五體投地大字鋪開。」
其實,面對所謂的terrible two,家長們大可不必恐慌。本質上,這是父母在為寶寶制定規矩的同時,寶寶也在試圖掌控自己的命運!隨著寶寶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希望通過指揮他人產生成就感,通過自己做一些事情宣告獨立!
一般來說,寶寶發脾氣的頻率和強度會在3歲半以後降低。不管任何時候,寶寶的行為都不應該傷害自己或他人,或者破壞財物。這是底線!
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從成人視角看待寶寶發脾氣,甚至為寶寶貼上「脾氣暴躁」的標籤。一些人還喜歡用「頭上兩個旋兒」、「白羊座」、「額頭青筋」什麼的,來證明寶寶愛發脾氣是天生註定。在小編看來,這些不過是家長不作為的託辭罷了!只有正確地了解和看待寶寶發脾氣,才能對症下藥,引導寶寶成為一個情緒掌控高手!
當寶寶發脾氣……
找到了寶寶發脾氣的原因之後,家長們要慎重使用寶寶想要的東西來獎勵他。這會讓寶寶認為,發脾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因為可以達成目的。
冷靜處理,儘可能平靜。
記住!家長是寶寶學習處理憤怒情緒的一面鏡子。
試想,當寶寶大發脾氣,如果你的火氣也「蹭」地上來,並因此大吼大叫,甚至暴力相向,會對寶寶產生什麼樣的示範效應呢?
家長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儘可能壓制自己的怒火,如果實在控制不住,稍微離開一下吧!可以假裝忙碌,忽視寶寶,當寶寶看到自己發脾氣對你起不到任何作用,很可能就此作罷;家長也可以故意在一旁做寶寶可能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大聲念繪本,研究新玩具),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如果在公共場合,寶寶「一哭二鬧三打滾兒」,儘快把寶寶帶到一個僻靜的地方,比如樓梯間或者車上,幫助寶寶冷靜下來。儘管過程可能有點尷尬,但是放心,有孩子的人都懂!不用因為覺得丟了面子失了禮節而遷怒於寶寶。
當寶寶正在氣頭上,不要嘗試講道理
很多時候家長會發現,即使是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寶寶對所謂「講道理」也聽不進去。這是因為寶寶在1歲後進入自我意識快速發展期,時時刻刻想的都是自己想幹什麼、想要什麼、想去哪裡,在寶寶眼裡不存在對錯,是非對錯並不是他們進行行為判斷的標準,一切都是以「我想」作為直接導向的。
因此,當寶寶正在氣頭上,說教幾乎更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家長們不妨換個角度想一下:當你情緒失控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發泄和慰藉,而不是「擺事實,講道理」,對嗎?寶寶也一樣。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寶寶適當的選擇權,都是慰藉的方式。
當寶寶執意要買一輛小汽車玩具,跟正在哭鬧的寶寶說「你想不想去坐旋轉木馬」顯然比「你已經有很多玩具汽車了,你根本玩不過來,不要再買了」要管用。
當寶寶四仰八叉躺在冰涼的廚房地磚上,不妨問寶寶,「媽媽給你講故事好嗎?你快點去拿繪本。」
有時,寶寶需要通過嘗試和犯錯誤來完全理解規矩。家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寶寶付出一些代價,得到教訓,也是減少無理取鬧的方法之一。
小編有次剛剛沖泡好咖啡,女兒非要喝,不給就大發脾氣。小編在確保不會燙傷她的前提下,讓她摸了一下杯子外壁,「燙不燙?」出於條件反射,她縮回手乖乖回答「燙!」從那以後,凡是小編說「燙」的東西,她一概不碰。
如何讓寶寶少發脾氣?
崔醫生曾經在《崔神駕到》中說過:「建議家長把對事情的可接受度降低。另外,憑什麼你重視的事情孩子要同時重視?」
比如,寶寶想和大人一樣抓著整顆蘋果啃,只要寶寶咀嚼能力不錯,在家長的看護下,有什麼不可以呢?那就別切小塊唄!
生活中,很多非原則性的事情,在一定的前提下,家長們不妨適當地退讓妥協。有的寶寶在乘車時,非得反覆循環聽某一首歌,也許你已經聽到厭煩,但是,為了保證駕車安全,大可以成全寶寶,何必和寶寶對著干,然後人為地讓寶寶著急上火呢?給寶寶一些選擇權和自主權,感受到被尊重的寶寶自然不會一直無理取鬧。
讓寶寶少發脾氣,說到底,還是家長應該儘量尊重寶寶:寶寶不想做的事情,家長可以暫時不強求他做;家長希望孩子做什麼,應該合理引導,而不是控制和包辦!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Parents.com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編說
應對寶寶發脾氣,需要全家人立場一致。尤其是一人管教時,其他人不要幫腔。所謂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會讓孩子產生認知混淆。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可能想堅持原則管教寶寶,長輩卻往往陷於過度溺愛;也有一些家長,怕管教太嚴,對寶寶產生心理陰影。那麼,這個分寸你是如何拿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