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湖南慕她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慕她生物」)無菌凈化車間,一套套醫用防護服源源不斷地打包下線。
新產品讓這家主打專業養膚品的企業多了一重身份:株洲本土第一家生產械字號醫用防護服的企業。
「株洲造」醫用防護服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突擊隊」:政企攜手、產業跨界造「戰袍」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對所有人都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抗疫一線醫護人員防護物資緊缺,政府各級各部門工作人員積極奔走,想方設法採購物資,或整合相關企業優勢助推防護物資生產。
天易科技城,成立4年的慕她生物擁有4800餘平方米的廠房,尤其是10萬級無菌凈化車間,讓它具備生產防護物資的良好基礎。
蘆淞區服飾城,一些服裝廠家擁有採購原料的多個渠道,不乏訓練有素的專業工人。
對株洲「80後」知名女設計師、市職業教育「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包慧婷來說,疫情以來她就心系抗疫一線防護物資緊缺的醫護人員,一直在努力為他們做點什麼。
慕她生物董事長林錫柱介紹,大約半個多月前,這些「互相尋找」的力量,在市工信、衛健、應急管理等部門以及天元區、蘆淞區區委區政府的多方奔走下,組建成一個醫用防護服突擊生產團隊。
一個叫「防護服生產協調群」的微信群順利組建,即時對接解決遇到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
林錫柱說,在保障原有生產車間有序復工的基礎上,他們一邊多渠道搶購壓條機等生產設備,一邊對接蘆淞區專業服裝廠家獲得技術指導,並招募培訓專業女工。
「造袍人」:從時裝設計跨界到醫療防護服
包慧婷是土生土長的株洲人,曾在法國Studio Bercot高等服裝設計學院求學4年,後來又讀了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碩士。她在株洲職工大學服裝系當過教師,後來擔任株洲市服裝設計師聯合會會長、株洲市紡織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等職務。
除夕夜,包慧婷沒心情看春晚,她不停地刷著關於疫情的新聞,了解到武漢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防護物資緊缺。正月初二前後,她從微信上看到,株洲各醫院的防護物資也出現告急。「家裡也有一線醫護人員,我特別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此前,包慧婷很少涉及醫療防護服的領域,為了設計出既滿足醫療防護標準,又讓一線醫護人員感到舒適的防護服,她做了大量工作。
包慧婷首先查閱文獻,了解醫用防護服在防生物滲透、防油、防水、抗菌等方面的標準。然後,她與抗疫一線的眾多醫護人員溝通,詢問他們的需求。
收到反饋後,包慧婷對比各種面料,做設計方案,在一次次實驗與推翻中,對醫療防護服進行完善。「整個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她說,在選擇合適面料、適應政策變更等多種因素中,她要反覆調整設計方案。
2月24日,包慧婷設計的醫療防護服最終定版。
防護服:優化的連體設計,彰顯株洲產業實力
包慧婷介紹,完善醫用防護服的設計方案時,她詢問了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訴求。針對醫護人員反映的,從國外採購的防護服尺碼偏大、不夠貼身;面罩和防護服不連體會造成臉上的壓痕等問題,包慧婷不斷完善著設計方案。
包慧婷說,最終的設計方案是面罩一體防護服,不會對醫務人員臉部產生壓痕;還會根據體型不同分為國內和國際版,國際版的尺碼適度調大。
這款醫用防護服的成功下線,是服裝廠家與生物科技企業「跨界」合作的成果,代表著株洲的產業實力。包慧婷為株洲服裝產業感到自豪:「服裝行業為抗疫貢獻了一份力量,也證明了株洲服裝業也可以製作更高科技含量、更高品質的產品!」
對企業而言,這是疫情期間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林錫柱介紹,目前產能達到每月6萬套左右,這些醫療防護服會優先滿足株洲、湖南以及國內醫護人員需求,同時,他們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目前已與韓國、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溝通對接。」
來源/株洲日報 記者/李軍
編輯/王琦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18173385049(李記者)、15343331570(唐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布」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