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以誠,人不欺我 對事以誠,事無不成

2020-07-28     漁樵耕讀看生活

原標題:對人以誠,人不欺我 對事以誠,事無不成

對人以誠,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事無不成。信用不僅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也是一種無形的財富。一個人要想成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和支持。

「未學經商,先學做人」是李嘉誠先生常說的一句話。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

在生活中,無論一個人多麼聰明能幹,背景條件多麼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那麼他的最終的結局難免是失敗。

因為如果一個人不會做人,做事時就會處處受限,處處碰壁,事倍功半。而一個懂得做人的人,必定會「先立信」。

年輕、財富、學識、人脈無疑是成功的資本,但它們都不是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資本是信用。

翻閱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深知「做人先立信」的重要性。

01

三國時期,建安五年,曹操出兵東征。劉備被迫投降袁紹,關羽則被曹操俘虜,拜為偏將軍。曹操非常敬重關羽,對他待之以禮。

後來,曹操發現關羽心神不寧,並沒想久留的意思,於是對張遼說:「你去試著問問關羽,是否願意留在這裡。」

於是,張遼來到關羽住處,徵詢關羽的意見。關羽嘆了口氣說:「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是,我既然受了劉備的知遇大恩,一起許下過生死誓言,我就不能背棄信義。總有一天我會離開的,但在我離開以前,對曹公一定會有所回報。」

張遼將此話轉告了曹操,曹操敬重關羽的義氣,並未為難關羽,他說:「如果關羽有一天想離開,我不會阻止他。

後來,關羽殺了袁紹座下的大將軍顏良和文丑,解了曹操的白馬之圍。曹操知道關羽要走了,就重重賞賜了關羽。而關羽則把曹操賞賜的東西都原封不動地打包留下,投奔袁紹軍營中的劉備去了。

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殺關羽,曹操卻說:「人,各為其主,別去追他。」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曹操在處理這件事上也是很有風度的。

然而,曹操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處理關羽事件來表現仁義罷了,他的目的是取信於民,謀求霸業。

你看,連曹操這樣的梟雄,都不敢失去「信」。可見「信」在我們為人處世中有多麼重要!

02

以「信義」爭取民心,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天下時期,更是如此。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法令已經制定好,但還沒有公布。他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南門口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宣布:「如果有人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口,會得到十金的獎勵。

老百姓覺得奇怪,不敢搬。商鞅又說:「能扛到的人,賞五十金。

這時,有一個人鼓起勇氣把木頭扛到北門口,商鞅馬上賞給了他五十金。這樣一來,改革變法一頒布,老百姓就相信了。從這個角度看,商鞅立木是為了立信,以此向世人昭示,表明堅守信用,是為變法鳴鑼開道的

俗話說:「對人以誠,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事無不成」。

一個人的成功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無論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顧客,都是你的人際圈,要保持這些人際資源,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公信力,讓大家都能信任你。

只有當你被人信任時,你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信譽,失去別人的信任,那麼你註定會失去別人的支持,遭人唾棄。

司馬光曾說:「古代的君王,不欺騙天下人;稱霸天下的人,不欺騙鄰國;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臣民;善於持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親人。上面不相信下面,下面也不相信上面,上下離心離德,最終導致失敗。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

司馬氏之言,的確是有一番道理的。做人要先立信,一個人要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就不能忽視自己的信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Ku4nnMBURTf-Dn5DM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