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文明

2019-08-18     焦點視界

那年公司在倫敦推銷柔軟劑受挫後,總結教訓,除了有市場等客觀原因外,不了解英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是非標準,致使準備內容、表達形式不適合當地文化也是重要因素。

之後順訪英國期間,我們在各種場合仔細觀察,用心琢磨,對英國人說話、行事等文化習俗有了一些了解。

曾在英國留學的陸先生把我們帶到一家酒吧,為每人點了一罐啤酒和一份三明治,他說,在英國任何地方點菜或購買東西都要說聲"請",當你拿到需要的東西包括找回零錢時一定要說"謝謝",或者使用肢體語言,比如點頭微笑或友善的眼神來表示謝意。這些規則還適用於商店、餐館、火車站、飛機場等服務行業。

英國雖然是一個對階級高度敏感的社會,但上述敬語的使用卻顯示出一種禮貌上的平等,因為從事服務行業的大多屬於下層階級,而被他們服務的顧客往往社會地位要高一些,英國文化習俗要求,侍者不必對顧客卑躬屈膝,而被服務的人卻必須對那些為他們提供服務的人們以禮相待。

陸先生告訴我們,大多數英國成年人每周至少光顧一次酒吧。酒吧是英國唯一不需要正式排隊就可以買東西的地方,但是在吧檯前圍著的人群以及他們面對的侍者都清楚誰在先,誰在後,在你之前抵達酒吧的顧客一定會早於你得到相應的服務。等候的顧客有時也會因著急拿著空杯在手中旋轉,意思是時光飛快流逝,但不會使用粗魯的手勢,更不會用言語催促;侍者收到訊息,也會用一個微笑或一次點頭來作出回應,但絕對不會因你著急而先給你提供服務。陸先生說,在英國這叫隱形隊列規則,開頭我們還不信,但到吧檯邊實地觀察後,個個心悅誠服。

結束對倫敦的訪問後,我們計劃去格拉斯哥。倫敦是全英鐵路樞紐,共有八個火車站分別前往不同地區。經查去格拉斯哥的列車在尤思頓火車站發車,團組讓我先去買票。到了車站售票大廳,為了尋找對路的窗口,筆者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買完票急著趕車的乘客,我還沒反應過來,對方竟搶先說了聲"對不起",像這種被撞的人自覺主動地說sorry的還真是第一次見到。

後來聽說絕大多數英國人在公眾場合被人撞了以後,即便自己一點過錯都沒有,他們也會說聲對不起,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士,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紳士風度。

陸先生說:"哪怕被撞到路邊水溝里,只要上述碰撞看上去明顯是無意的,他們恐怕都會向你道歉。當然這種道歉並不意味他主動承攬過錯,而只是一種禮貌的條件反射,一種類似膝跳反射的反應。"

有人說排隊是英國人的愛好,其實他們心裡追求的是一種平等,英國人認為一個願意排隊的人,關心自己也關心他人,他渴望生存也給予他人生存的空間,他等待自身權利實現的同時也在履行義務。雖然只是排了一次隊,但幾乎做到了一個英國人一生篤信的所有事情。

聽陸先生說,在英國雖然插隊被視為極不道德,然而插隊者卻最容易得手,老實排隊的人見有人插隊最多嘆息幾下,咳嗽幾聲或者嘟囔一句"難道把我們都當成透明人?"但就是不站出來阻止,連目光都不敢與插隊者對視。在這裡插隊的多為外國人,當地人自小受此文化薰陶,除非隊列難以辨認,否則不會有意識插隊,許多場合就像有一個看不見的指揮員,約束人們走到整齊的隊列中去。

格拉斯哥先鋒報廣告部主任沙博安是我們的老朋友,知道我們到訪的消息熱情邀請我們到他家作客。那天我們坐沙博安的車去他家,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車窗上滿是積灰,車內還有喝完沒扔的飲料盒,沙博安不好意思地說,這些天實在太忙,真是失禮了。我們奇怪沙博安在英國至少可以算中產階級上層人士,為何車況會如此不堪呢?

陪同我們一同前往的馮先生夫婦,就職於香港媒體。他告訴我們,和人們想像的不同,英國人經常自己動手洗車打蠟,把座車弄得乾淨閃亮的多為中產階級下層或工人階級上層,而社會高階和低階兩類人則時常靠暴雨洗車,只有等到車前窗模糊一片、車後窗被鄰家小孩灰中作畫的時候才會送去洗刷保養,當然少數有僕人料理車輛的極富裕人士則另當別論。

沙博安家中的家具不是成套的,沙發用絨布蒙面,看上去都很舊了,地毯不是滿鋪,但看得出是一塊有年頭的波斯地毯,客廳牆上也沒有其他商人家常見的大尺寸電視機。

馮先生說,在英國只有那些新貴才置買成套高檔家具和新款皮革沙發,這些人用於裝修裝潢的錢要比中產上層高出許多倍,後者多講究格調品味,粗看還有點雜亂,他們家中的電視機和音響多放在一個專門的視聽室中。

我們受邀和主人共進晚餐,雖然菜式不如中國招待客人的家宴,但與傳統英式一肉兩菜的晚餐要豐盛許多。這麼多年過去了,筆者還清晰記得那晚餐桌上有兩種不同菜湯供客人選擇,這在英國是難得一見的例外。絕大部分英國人對飯菜的要求不高,他們並不期望端上桌的食物會是什麼人間美味,只要吃飽、衛生、有營養就足夠了。英國電視也播放烹飪節目,然而那些主婦通常一面觀看,一面卻把超市買來的速食晚餐放入微波爐,三分鐘後就可以吃了。

到了該告別的時候了,馮先生的太太路易莎代表我們向主人辭行,馮先生暗暗讓我仔細觀察地道的英國人是如何說再見的。

聽說英國人很重視這個儀式,將其稱為"saying our goodbyes",許多外國人無法理解為何再見要用複數,親眼看到後才明白過來。只見路易莎和沙博安夫人互相說著告別的話,顯得依依不捨,足足花去了一刻鐘時間。路易莎說:"太晚了,真的該走了"。我們隨路易莎走出門外,她倆站在凜冽的寒風中把剛才那番車軲轆話又重複說了一遍,等到大家都上了車,路易莎還把車窗搖下來,又多說了幾句告別的話。座車終於啟動了,透過後窗我看見沙博安夫人把手放在耳邊,用大拇指和小指做成電話狀,意思是"一定要再聯絡啊"。

我由衷地欽佩:"英國人真是講究禮節",馮先生笑著說,這只是一種儀式,說不定此時沙博安夫人正在說: "天吶,我以為他們永遠都走不了了呢", "路易莎這人什麼都好,就是太囉嗦了",聽了馮先生幽默的話語,車廂里響起一片笑聲。

有位客商談及英國的習俗時說,習俗不屬於法律、制度這類顯規則範疇,它只是一種文化,是道德上的要求。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特別是有錢人、有權人都能這樣做,大家將此視為做人的基本操守,即便有暫時做不到的人存在,他們也不會因為不做而受到指責,可是遵守規則的社會風氣使他們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會鞭策他們也這樣去做。

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的美德,現時中國,想要成為一個富人已不是夢想,但要想成為懂禮貌、講規矩的"紳士",使文明融於信仰,成為下意識的行為還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筆者以為矯枉必須過正,從這個角度講,英國人"特有的禮貌"也是一種值得借鑑的藥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HmxrGwBvvf6VcSZU_-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