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看古人喝酒是一大樂事。
李白有詩,「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蘇東坡有詞,「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
兩人都把酒痛飲之輩,只是看他們的飲酒詩詞,都可以連喝三杯。
但要論及酒後醉態的形容,南宋豪傑辛棄疾說自己是第二,那沒有人可以說是第一,他的一篇《西江月·遣興》,短短49個字,醉態可掬,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千年來無人能夠超越。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以前,我每次讀一遍都忍不住笑,真的太形象了。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此句可以參照唐代羅隱的《自遣》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但我更喜歡對照范仲淹的《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一起讀: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辛棄疾說自己是「遣興」,范仲淹自嘲「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實際都是無可奈何之下的自我開解,與其說是瀟洒,不如說是「笑里藏苦」,歡笑的內涵其實是苦悶、痛苦。
人的成長都是從品味痛苦、失意開始的,在這首詞中,辛棄疾是「遣興」,而在另一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可知沙場秋點兵才是辛棄疾心心念的志向,而偏偏是壯志難酬,他也只能是醉里且貪歡笑了,不然,飲酒取樂就是,何必來一句「要愁那得工夫」?所以,歡笑是假,愁得深刻是真,辛棄疾此詞看似最瀟洒,其實是最痛苦。
瀟洒在於不信古人書,以松樹相戲,痛苦在於壯志未酬,知音難覓。
清醒的人最痛苦,因為孤獨和寂寞,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里,還有「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在這裡,辛棄疾已經是苦悶欲絕,字裡行間哪裡是歡笑,其實字字都是血淚。
要知道,辛棄疾平生之志就在於收復中原故土,他學了一身的藝業,可於千軍萬馬中取人首級,更是知兵法,通韜略,可是呢,他一心想建功立業,可是終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北伐大業成幻夢,朱熹也曾概嘆辛棄疾身負大才而不見用,可惜之極。而現代人執迷於酒色名利,更是可悲可嘆。
話說,還有眼睜睜看著夢想一點點熄滅更痛苦更殘忍的嗎,辛棄疾詞中多用白髮,其實就是在感嘆時不我待、大業成空啊。
聊以釋懷的唯有喝酒了,一個人在夜裡喝得酩酊大醉,看著松樹的模樣像人,他要問一句:我醉得怎樣啊——別人看是醉態可掬十分好笑,我卻覺得深夜無人,天地冷清,辛棄疾孤身一人,只能以松樹為友,其情其景,可為之一哭。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今聖賢豪傑之輩,確實都是大寂寞啊。
最後,辛棄疾哪怕是走不穩了,也還是不要人/樹來扶,一手推開:去!一個字可見豪傑性情。
當時雖然辛棄疾不見用,但他仍然是個富家翁,家資頗厚,經常大擺筵席請客。可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有幾個明白他的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