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建築,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無疑是非常值得欣賞的,沿外灘一路而去,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將近一點五公里長度的馬路一邊,你可以看到非常優美的一條天際輪廓線蜿蜒在了上海天空下,這條從亞細亞大樓起到東方匯理銀行大樓止,它的高低錯落的各式異國風格的建築,讓人嘆為觀止。
其中有兩幢大樓特別引人注目:一座是沙遜大廈,另外一座就是中國銀行大樓。這兩棟大樓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僅高度相當,風格也極為相似。如果你喜歡建築,喜歡研究建築美學,便會發現,這兩棟大樓都有阿達迪可的風格的影子,只不過,在中國銀行大樓的立面上,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
中國銀行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23號,建於1937年,占地面積為5075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5萬平方米,地上15層,地下2層,地上的高度大約為70米。是中國銀行乃至近代中國金融業最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大樓的屋頂為「四角攢頂、斗拱撐檐」設計,正門的門楣上,又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精緻浮雕,浮雕上有30多個人物,為「漁樵耕讀、吹拉彈唱、航船打鐵、裁衣補鍋」,通過這些中國社會的小人物,設計師巧妙的將「財富源於勞動,金融基於士工」這樣的理念融入設計中,寓意深遠。
不僅含有黎民百姓以偉大的聖賢孔子為核心,這又暗寓了「金融崇尚智慧」的理念在裡面。在其他細節上,也融入了中國元素,如塔樓上帶有「中」字形鏤空石雕圖案的窗戶,如裝有中國古代「節節高」民族花飾的鑄鐵隔柵,如營業大廳天花板上「八仙過海」的圖案,無一不洋溢著民族文化的濃鬱氣息。更不要說門前那對叫作「貔貅」的大石雕了,為有別於滙豐銀行門前那對兇悍的雄獅,設計師選擇了這樣一個奇異的怪獸,卻顯得很是中國化。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都猜到了,這麼中國化的設計,裡面肯定有中國建築師參與設計,不僅如此,這也是在外灘上唯一留有中國人印跡的建築。也讓這位中國建築設計師進入了上海那部分不同尋常的歷史之中。
那這位設計師是誰呢?他便是陸謙受,1904年1904年,出生於香港灣仔跑馬地,因為父親以航運謀生,所以這讓陸謙首的童年就開始隨父親前往英國,在見過大笨鐘、白金漢宮、倫敦塔橋和議會大廈的這些建筑後,被喬治亞風格所薰陶,為他日後的建築生涯累積下寶貴的基礎,這一段人生經歷是尋常中國建築設計師所不具備的,或許源於此,他在1930年畢業於倫敦英國建築學會建築學院後,緊接著,陸謙受便以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會員的身份回到了祖國,踏上上海這片熱土,成為上海中國銀行建築科的科長,而這個位置,想來為他日後出任上海中國銀行大樓的建築設計師有著相當的關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於 1934 年收回了德國總匯舊址(沙遜大廈旁邊),拆除後由中國銀行取得建造權。
中國銀行因為是民國時代的四大銀行之一,這個背景決定了這幢大樓從它設計那一刻起便將與眾不同,而作為始終倡導著國粹主義的民國政府,他們渴望著自己的新生政權維繫著中國的古老傳統,也因此,對董大酉的要求再次地落實到了中國銀行大樓建築師的頭上,落到了陸謙受的頭上。
不過,對於中國銀行這棟大樓的設計過程也是一波三折,阻撓重重。當時在它旁邊的店沙遜大廈高達77米,在當時整個外灘來說,可以說是最高的樓層了。在沙遜得知中國上海未來的中國銀行大樓為34樓,將超越他所設計的沙遜大廈的時候,便開始百般阻撓,說此處屬於英租界,周圍建房不允許超過他的「金字塔」。
公共租界工部局也在一邊起鬨,一邊拒發建造34層樓的執照。官司為此打到了英國倫敦,最後英方依據「中英天津條約」作出了裁決,結果可想而知傾斜到狂妄的沙遜那邊,在這樣不平等的對待下,陸謙受不得不改動了自己原來的設計,放棄最初的雙塔設計,改雙塔為單塔,臨外灘處為主樓,將大樓「定格」於十七層,高度227英尺,(合74.5米,比77米高的沙遜大廈略低),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棟中國銀行大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64tHnAB3uTiws8K2C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