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程長庚,他的嗓音叫「腦後音」,安徽名人館裡的故事

2019-10-15     懶游的故事

接著分享安徽名人館裡的名人故事。逛博物館類有時很「殘忍」,瞬間會讓你感到「羞愧」。走進安徽名人館,就像走進了一個寶藏,信息量太大了,同時讓自己的無知暴露無餘。

​安徽名人館坐落於巢湖之濱的草坡高台之上,這裡匯聚了八百多位安徽名人及特色文化風采,都在名人館裡集中「亮相」。安徽名人館分為八大展廳,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集聚名人最多的名人專題類博物館。名人館免費參觀,開館時間為9:00至17:00,周一閉館。從火車站出發,可坐地鐵1號線雲谷路站下,轉526路公交渡江戰役紀念館站下車即到。這張照片拍於渡江戰役紀念館的出口處,當日天氣不佳,在這裡拍一張效果還不錯吧。

​名人館裡第八展廳主題是藝苑奇葩中的先伶。安徽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徽劇形成於明中葉,又隨著徽商的腳步走向全國,晉京獻演成為國劇的雛形,名伶程長庚是其傑出代表。

​戲曲之鄉——石牌鎮。安徽懷寧縣石牌鎮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有徽劇和黃梅戲發源地之說,有「梨園佳弟子,無石(牌)不成班」之譽。清中葉以後,以石牌為中心的一些戲曲班社活動範圍漸次擴大,常赴省城安慶演出,又轉赴京城。

名伶程長庚,他的嗓音叫「腦後音」,安徽名人館裡的故事

​石牌鎮歷史上名伶輩出。清同光年間,祖籍石牌的程長庚任三慶班主,工文武老生,能戲300餘曲,為京劇第一傑出人才。程長庚去世,楊月樓接掌三慶班,在京滬享有盛名,常入宮為慈禧太后演出,因善變猴戲,被譽為「美猴王」。楊月樓次子楊小樓,在藝術上繼承家學,博採眾長,形成獨樹一幟的「楊派」,被尊為「武生宗師」。

​「懷腔」為黃梅戲的正宗腔戲。清朝同光年間,石牌的黃梅戲班社如雨後春筍,活躍在全國各地,不斷發揚光大,並為其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奠定了基礎。2000 年,安徽省在石牌召開「戲曲之鄉一懷寧學術研討會」。

​程長庚出科於徽班,脫胎於「徽調」,唱腔取法於楚調,兼收崑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以徽音為主。《梨園舊話》中說他「亂彈唱乙字調,穿雲裂石,餘音繞樑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叫「腦後音」,講求字正腔圓,不事花哨,沉雄爽朗。唱和念法,柔寓於剛;發聲吐字,徽味皖音。

​程長庚的做功身段,一招一式,遵循老徽班演法,不逾規矩。其投袖(單投袖)、揚袖、捋髯等小身段,講求「端凝肅穆」。他的表演善於體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現其氣質、神采,沉穩凝重。

​程長庚喜演忠義節烈愛國內容的戲,多扮伍子胥、岳飛、魯肅等氣節人物。鴉片戰爭後列強入侵中國,程長庚曾因英法聯軍進占北京而口吐鮮血。他演諸葛亮之氣概,可使「四座肅然」;演關羽忠義節烈之豪情,可使觀眾「淚下沾襟」。他認為反二黃太過於悲涼,所以不唱反二黃。注重颱風,摒棄劇場積弊陋習,不讓觀眾在演出時叫好,也不讓吸煙,否則暫停演出。

待續,我在安徽名人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5Dczm0BMH2_cNUgVr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