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報集團:融媒戰「疫」守初心

2020-03-23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本報通訊員 牟同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台州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高站位謀劃,全媒體發力,推出了一大批有熱度、有溫度、有分量的報道,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場硬仗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截至3月20日,台州新聞客戶端直播50多場、發稿10392篇,總閱讀量4100多萬,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滾動報道更是突破336萬,38篇作品閱讀量均為10萬+。

一支敢打硬仗的隊伍衝鋒陷陣踐行「四力」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台報集團采編人員主動放棄春節休假,逆行衝鋒,夜以繼日,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為戰「疫」加油鼓勁,爭當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全媒體記者牟永選的妻子在派出所工作,兩個孩子大的5歲,小的才2歲。疫情當前,他主動請纓,將孩子送往奶奶和外婆家照顧,從老家趕到單位上班。妻子打來電話,叮囑他病毒兇險,小心傳染,但牟永選認為自己是一名有12年黨齡的共產黨員,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必須沖在一線。

1月30日晚上,部門主任打來電話,問牟永選去隔離病區採訪行不行,他馬上回答:「行!」1月31日,牟永選和同事走進了台州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隔離病區,端起相機,只想著近一點再近一點。整整兩個小時,從隔離病區出來後,穿著防護服的他已汗流浹背。他們創作的融媒體作品《戰「疫」勇士丨有了你們的堅定與勇敢,我們才心裡踏實》《探訪隔離病區丨兩天走出4例治癒病人背後,是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一發布即刷屏,點擊量迅速超過10萬,並被各大新媒體網站轉載。

像牟永選一樣,台報全媒體中心的其他采編人員也都義無反顧地奮戰在抗疫報道一線,如:李昌正、尤丹琪在大年三十忙碌到深夜,年夜飯吃的是泡麵;王奔、泮永翔、李奔、余彩虹以報社為家,一個星期為了忙工作顧不上回家……

一系列精品力作共同奏響抗疫輿論強音

面對疫情威脅和群眾正在滋長的恐慌情緒,輿論引導工作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台報全媒體中心緊密跟蹤疫情發展,策劃報道選題,有力有序組織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傳播的全媒體報道。台州新聞客戶端、中國台州網平台聯動,同頻共振,網、端都在第一時間推出疫情防控專題和戰「疫」頻道,日均發稿量超過200條。

以政治敏銳統領新聞敏感,關於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市主要領導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台州市委市政府致全市人民的公開信》《台州惠企「20條」來了》《市委書記李躍旗:答好「五問」考卷 體現台州擔當》等報道閱讀量屢獲10萬+。

號令如山,響應如箭。台州新聞客戶端和中國台州網還開設了「群英譜」「戰疫記」「防疫課堂」「捉謠記」等欄目和子專題。全媒體記者深入一線,全景全程記錄台州幹部群眾志成城的戰「疫」畫面;抓呼應、抓反應、抓回應,密切關注群眾訴求,講好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戰「疫」故事,積極傳遞溫暖感人的正能量。合作采寫的《浙江玉環:「六聯一」陪伴 隔離不隔心》等報道登上了《人民日報》,《溫嶺公交車停了,「浙江好人」用私家車為尿毒症乘客溫暖「續約」》報道被「學習強國」學習平台轉載。

評論在輿論引導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旗幟作用。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台州新聞客戶端以每天一評的頻次,聚焦戰「疫」重點、回應社會熱點,持續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戰疫情,有力引導輿論走向。《從最壞處著眼 做最充分應對》《民生有保障 戰「疫」不恐慌》等評論在眾聲喧譁中發出最強音,占領輿論制高點;大年初一推出的全媒評論《因為職責和愛,所以義無反顧——致敬「最美奮進者」醫務群體》,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共鳴,閱讀量達到了5.6萬。

一批融媒體產品創新話語表達彰顯全媒優勢

台報全媒體中心把融合發展成果充分運用於戰「疫」報道,依託融媒體實驗室強化選題策劃和融媒體創作,通過產前會集思廣益,掀起「頭腦風暴」激盪創意,豐富報道呈現形式,優化用戶閱讀體驗,努力打造有質量、有分量的爆款作品。

——「台視頻」異軍突起。從1月25日推送第一條戰「疫」短視頻《探訪除夕夜的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來,至今已發布100多條視頻作品。《出征前的午餐》以台州市立醫院ICU醫生盧偉一家出征前的一頓午餐為切入點,從細微處入手,傳遞出大愛,展示了平凡人中的不平凡。視頻在2月19日推出當天,收穫10萬+閱讀量。

——海報、H5、圖解、手繪、數據新聞等引發刷屏效應。系列新聞海報《戰「疫」勇士》,圖文合璧、富有衝擊力的視覺表達,生動展現了醫務人員、基層幹部、警察群體的戰鬥身姿和「台州式的硬氣」,被網友和各新媒體大量轉發。

疫情期間,台報融媒體實驗室想方設法激活視頻UGC(用戶生產內容)機制,追求第一現場,原汁原味用百姓視角傳遞信息。2月中旬以來,為了把復工復產宣傳提升力度,台州新聞客戶端直播《政府包專列「台州號」,802名新台州人「回家」!》,採用了UGC模式。編輯充分整合列車上乘客用手機編髮的文圖,滾動更新。「包專列」接回員工話題的聚合優勢為閱讀的吸引力帶來先天優勢,也便於網友在最短的時間內最直觀地了解政府「包車」接回員工的事件全過程。

疫情期間,台報集團在推行「新聞+服務」中,積極發揮橋樑作用,推動政令、措施落地的同時,還協調物資配給,增強服務能力,展現出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能量、新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1tFCHEBrZ4kL1Vicz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