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文章:疫情將撥快時代大變革時鐘

2020-05-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參考消息網5月4日報道 《日本經濟新聞》4月28日發表該報編委矢野壽彥題為《病毒會改變世界》的文章稱,新冠疫情頃刻間席捲了全世界,大流行具有大規模改變社會的力量。疫情無疑將左右今後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走向。現將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新冠病毒頃刻間席捲了全世界。病毒這種用一般光學顯微鏡都無法捕捉到的小生命體為什麼能如此捉弄我們呢?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副館長、人類學專家篠田謙一表示:「人類擴散至全世界用了6萬年時間,而新冠病毒用兩個月就完成了。」



在保持病原性的同時,迅速發生顯著變化,這是病毒的特徵。現代人掌握了醫學和科學力量,但還是敵不過病毒的進化,可能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回顧人類與傳染病的歷史,可以發現動搖人類文明的艱苦鬥爭曾多次出現。

最有名的傳染病是襲擊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約三分之一人口死於這場瘟疫,人口急劇減少導致社會根基動搖,封建制度逐漸瓦解。在不治之症面前,天主教會也無能為力。結果,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取得進展,中世紀落下帷幕。天花使阿茲特克帝國走向滅亡,霍亂從大英帝國蔓延至全世界。一戰時期,流感大流行,年輕士兵們紛紛病倒,最終加快了戰爭的結束。

全球大流行有大規模改變時代和社會的力量。在飢餓、侵略和戰爭等混亂時期,傳染病勢頭倍增,可能會撥快大變革的時鐘。

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也使世界缺陷暴露無遺。特朗普政府為躲避國內指責,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打壓。在歐洲,歧視和偏見加劇,社會分裂加快。

貿易戰、差距和民粹主義等世介面臨的課題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經出現。社會和人類被逼至不安的深淵,「潛在」變成「顯現」。

4月上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接受筆者採訪,他當時的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看看哪個國家能儘早走出泥濘,這是競爭。」如何取得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勝利,無疑左右著疫情後的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走向。

韓國政府吸取中東呼吸綜合徵的教訓加強防控對策,贏得了民眾的信賴。冰島官民合作採取徹底的檢查措施。冰島確診病例數占國內總人口比例在世界範圍內屬於較高水平,但死亡病例數極少。檢查結果顯示,半數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人是無症狀感染者。

日本方面的應對如何呢?單從數字來看,目前沒有出現感染者爆發性增長的局面。但確診病例數仍在增加,統計數據是否如實反映現狀令人懷疑。檢查不徹底,醫療體制僵化,令人感到不安。

關於緊急事態宣言,政府也沒有出示解除宣言的判斷標準。

在非常時期,不應該根據情緒和意圖進行判斷,而是應該基於數據進行科學討論從而作出決斷。必須保證所有數據透明,及時向大家公開。德國將「基本再生數」作為解除限制的判斷標準,具有一貫性,便於理解。

日本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後,要求人們改變行動模式,將人與人的接觸「最少減少七成,儘量減少八成」。但是,政府始終無法有效利用數據,只會採取權宜之計。如果不使治理系統具有合理性,則難以克服快速變化的病毒帶來的災禍。

來源:參考消息網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