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孩子看見作業就大哭,媽媽在她耳邊說一件事,十分鐘後完成

2019-09-16     男孩家長幫

一起做好父母

今天在一個線下活動中,遇到幾位一年級的父母,他們交流了一些想法,覺得很有典型意義,這裡簡單分享一下,一位家長說:「我現在在找負責任的晚托班,準備把孩子托在那裡,我們要去新j做生意,那裡就剩下我老公和翻譯,客戶都是直接找我的,不找我老公的,我這次為孩子報名留下來待了最長的一段時間,已經快一個月了,再不走真的不行了。」這是一種類型,準備把孩子送掉,自己專心做生意。

另一個媽媽說:「我們現在做作業之前先哭一陣,三天中秋假期,老師布置寫六頁紙,她每天看到我拿出本子來都會哭一通再寫,有一天,我實在陪不住了,就輕聲對她說,媽媽要去樓上拖地了,我們比賽一下,看看我拖完地,你寫完幾頁,想不想試一試?」沒想到女兒答應了,我在樓上拖地,她在樓下寫字,過了一會,聽到她在樓下喊「媽媽,我已經寫完兩行了。」

用這個辦法,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作業,而且寫得非常好。「老師無意間表揚孩子一句話,她會記在心裡,我們現在也是經常的鼓勵,和她一起玩遊戲,減少孩子的焦慮感」。

這位媽媽的分享迅速點爆了現場交流的氣氛,大家七嘴八舌的說起來。

「我們完成作業再吃飯估計要九點了,昨天晚上墨跡到快十點了,真是要好好改正了」

「我以為就我家這樣呢,那天哭著說沒天都這樣,我實在受不了了!讓人哭笑不得!」

「和我家一樣,就是不願意做,一定要有個人做旁邊盯著他,你不盯他馬上就跑了,現在小孩難帶啊 」

大家分享的育兒心得有點類似,就是孩子看見作業會感到很大的壓力,甚至如前面家長說的哭啊,鬧啊,就希望父母一發善心,赦免了這些作業。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它的理念支撐的,他哭可以是表達一種實際的壓力,也可能是一種要挾,或者是討價還價。

​如果一個媽媽不願意陪孩子,想早一點離開他,那麼她怎麼會在意孩子情緒的這些細微變化呢,也更不會有什麼方式的轉變。

而那位陪伴孩子的媽媽,會及時的覺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非常細微的,哭了、笑了,都會在意,但不會縱容孩子的要挾。只有細緻觀察,自我反思。然後,及時有效的調整自己行為,採用比賽、遊戲的方式,一年級孩子開始的幾周,是需要一個銜接的,和幼兒園裡的遊戲化生活結合起來,如果生硬地陪伴,逼著寫作業,只會適得其反。

父母願意思考,願意改變,孩子才會有真的改變,這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規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sLLQW0BJleJMoPMyO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