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聲痛批,德雲社和郭德綱被點名,觀眾需要什麼樣相聲?

2019-09-06     南方的寶寶588

如果說趙本山振興了小品和二人轉,那麼郭德綱和德雲社則把快要失去的相聲又帶了回來。近年來,德雲社在相聲界一家獨大,其商演所到之處,往往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可見大家對德雲社相聲的喜愛非同一般。


前些日子,德雲社在蘇州的專場,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張番、劉銓淼在給台下觀眾表演《論捧逗》時,相聲中含有一些成人化的內容,因此演出被現場的執法部門直接叫停,此事在網絡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如今,距離這件事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但事情卻並未因此而停止發酵。9月1日晚上,人民日報對德雲社相聲中涉嫌的一些低俗問題進行痛批,同時也點名了郭德綱及其一些弟子。

人民日報表示:相聲不僅是一種通俗藝術形式,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應當比藝術本身更值得珍重。相聲雖不追求高雅,但接地氣並不意味著就要低俗。一句話,相聲要接地氣但絕不能低俗不雅。


相聲是我國老百姓最喜愛的民間藝術,是說給普羅大眾的聽的,是廣大基層民眾工作之餘,勞作之餘,茶餘飯後輕鬆一下,放鬆片刻的娛樂形式。因而,有方言市井下里巴人的故事,又有來自民間的俚語歌謠,既有知識有教益,又歡樂了大家。這是接地氣的相聲。

陣容龐大的德雲社,近年來陸陸續續新進了很多人員。老郭的那些新進弟子,缺乏社會生活體驗,說學逗唱那一個行,但內容已經脫離了相聲這門藝術。到最後,成了為了少數人的口味取樂而取樂,沾葷帶腥的,譁眾取寵,很難創作出令人回味的「包袱」。這是低俗的相聲。

老一輩侯寶林、馬三立、馬季等大師的相聲接地氣,作品常常反映的是老百姓的一種喜劇心態和對生活的智慧表達。他們的「包袱」抖得文明、有文化、耐人尋味,幽默而又針砭時弊,不低俗,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

沾葷帶腥、口無遮攔、信口雌黃的相聲,畢竟只能在少數人群流傳,卻不能深入人心成為經典。而德雲社成立於1995年,經歷了二十四年的風雨歷程走到今天實屬艱辛,也絕不是靠低俗段子享譽相聲界。

其實早在2014年7月,德雲社就開展凈化舞台、抵制低俗活動。北京德雲社官方微博更是放出大招,稱若觀眾發現德雲社表演中存在低俗、色情既其他問題,可向德雲社微博進行舉報,並將給予舉報者適當獎勵。


郭德綱說:「演員藝字當先,不僅有藝術,還要有藝德」,更是立誓「捨得一身剮,要把低俗變高雅」。如今看來,執行的不是很到位。誠然,說相聲既要討老百姓喜歡,又要不低俗,這確實需要極大的智慧。在接地氣和大眾傳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對德雲社的又一個考驗。有批評、有警示不一定是壞事,德雲社不妨趁這個機會做點調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利於德雲社做得更好,走得更遠!

德雲社把中國相聲發揚光大,老百姓們喜歡聽德雲社的相聲。相信大家喜愛的郭德綱老師一定能挺過難關,帶領德雲社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親愛的小夥伴們,關於德雲社說低俗內容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呢?

(本文由南方的寶寶588原創,歡迎點贊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q0RNm0BJleJMoPMVv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