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段戀情之後,29歲的鄭爽真的長大了麼?

2020-01-24     南方的寶寶588

再次看到鄭爽,是她鼠年春節前夕活動中的造型,雙馬尾麻花辮,黑色羽毛衫配漁網襪,一副成熟魅惑的樣子。莫非近期因分手和男友對簿公堂之後的一次形象上「放飛自我」?莫非曾經甜美可愛的小仙女要改變形象,要走成熟魅惑路線了麼?


一部《一起去看流星雨》讓鄭爽大紅,步入當紅頂級流量明星的位置。

之後的幾年,無論鄭爽做什麼,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直接上熱搜。

包括她的三段感情,她用小號在微博上的粗言粗語,她在綜藝節目的歇斯底里的叫喊。

她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大眾一下子把她捧到高高的位置,一時間讓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面對。而與張恆的分手,讓她再次成為熱搜的主角。那麼如今已經29歲,在經歷3段失敗戀情的鄭爽是否已經長大了?

1

她的第一段戀情,和張翰,在廣大網友的祝福中開始。

童話般的愛情,就像戲裡一樣美好,充滿浪漫色彩,堪稱是世間最美的愛情。

或許是求學時孤獨、無法融入集體,得不到照顧的過往讓鄭爽沒有安全感。

和張翰在一起時,無法時刻陪伴、不能及時回復消息,這些都給鄭爽帶來焦慮。

她接受不了張翰拍吻戲,接受不了有女粉絲喜歡張翰,完全限制自己男友的交友和工作,以至後來都有傳聞鄭爽無論接什麼工作都要求對方邀請張翰。

或許「為愛整容」是託詞,它更像是一種自私的道德捆綁。

這段感情歷時6年,最後還是走入了終點。公開戀情是鄭爽,單方面宣布分手也是她。

宣稱分手是因為自卑,卻忘了這種公開表達給對方造成的影響。而之後又牽出了古力娜扎,搞得滿城風雨,不得安寧,卻從未見鄭爽對粉絲有過積極正面的引導。

2

兩人在分手之後,也都有了新戀情,鄭爽和胡彥斌在一起了。

她也是一骨碌就撲進去了,完全不顧後果。

在《花兒與少年》里,主動播放胡彥斌的歌,唯恐天下不知道。

兩人從2015年8月開始,到次年3月,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宣告分手。

再後來,她寫了一本書,寫與胡彥斌在一起的100件小事,把兩人的戀愛細節寫進了書里,說:「因為我欠他太多太多.....」,還說「我支持你的任何決定,哪怕你只是想要玩弄我的感情,我都能接受...」。這是得有多神仙啊!

或許旁人看起來浪漫的橋段,然而對方卻不是很領情,甚至是尷尬和不悅。

在另一檔節目裡,蔡康永問胡彥斌,看到鄭爽把你寫進書里,應該很開心吧?他說,應該是蠻殘忍的吧。

問他會不會舊情復燃,堅定地回答:不會的......

3

和張恆的相識相戀,據說是在綜藝節目《這就是鐵甲》里。

鄭爽在節目中情緒失控發火,彼時張恆是節目的賽事總監,貼心安慰。

兩人相戀,鄭爽在媒體上高調錶白張恆,還自爆要生3個小孩。兩人開始了一段甜蜜時光。

素人的張恆由此公眾開始認識了他,戲稱他為「軟飯男」。

在《女兒們的戀愛》里,鄭爽再次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了大眾的眼皮底下指指點點。

粉絲從事業、資源、物質基礎、名氣各個方面,得出張恆配不上鄭爽。

兩人的三觀不合,品味不一,溝通不和諧,有看到節目的人都說兩人會分手。

我們寧願相信在上節目之前,兩人感情已經出現問題了。

既然這樣,為什麼要把如此不穩定的感情讓幾億人看見,讓所有人來指指點點?

4

3段感情,都是驚天動地的開始,狼狽不堪的終局。和張翰是這樣,和胡彥斌是這樣,和張恆也是這樣。然後,不無例外的3位前任都被罵成渣渣。

十年過去了,鄭爽好像一點都沒有長大。

情緒失控、懟粉絲、上真人秀說些不合時宜的話、三段戀愛都談得高調而轟轟烈烈……

可作為演員的她,沒有職業信念感,沒有在這個職業上有太多精進。

她依舊脆弱與敏感,就像是一個小女孩;

她的自卑和任性,就像是一個正在經歷青春期心理變化的小姑娘。

當初一劇成名天下知,俘遍萬千少男少女的心,成了大量90、00後粉絲心中的偶像。

很多粉絲沉迷在她演電視劇的角色里,迷上的是她電視劇里的「楚雨蕁」,而看不到現實中鄭爽性格的缺陷。

一味的擁護、包容、牴觸善意的批評,一副「凡是說鄭爽不好的都是渣渣」。

在綜藝節目中,鄭爽多次表達對父母老去和生死離別的惶恐。她對鏡頭落淚:「爸爸媽媽永遠都不老就好。」

在給父親的信里,鄭爽重申了希望父母不要變老的心愿,並且寫到「愛你,老爸,比男朋友多多多多多」,一共五個多。似乎是在說,父母老了,那時我該怎麼辦?

一個成年人都知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你總要學著自己長大,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著你,一輩子呵護你。

鄭爽應該學學韓庚,一樣曾經的頂流,從高處落下來,卻懂得拋掉所有偶像包袱,沉下心來,磨練演技,深耕生活。

和盧靖姍戀愛結婚,婚姻美滿,或許沒有曾經的頂流,但內心是充實而滿足的,而不是經常性的歇斯底里和與人開撕。

衷心祝願鄭爽在新的一年有新的面貌,新的作品,新的飛越!

(本文由南方的寶寶原創,歡迎點贊關注,和您一起長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YbS328B3uTiws8K7t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