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小丑》將於10月3日在北美公映,目前北美的分析師預測,《小丑》的首周末票房介於7000萬美元和9500萬美元之間,或能達到1億美元。
《小丑》電影劇照
備受期待的《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做了全球首映,全場觀眾給予長達8分鐘的起立鼓掌喝彩,為這部將於10月3日在美公映的大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丑》首映之後,媒體和影評人都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各大影評平台也都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分,IMDb開局9.8分(目前9.6分),豆瓣開局9.7分(目前9.2分),當然一部好的作品不是評分能夠完全概括的,這部《小丑》還有更多值得講述的東西。
IMDb《小丑》頁面截圖
《衛報》影評稱,這一版的小丑「大膽得很壯麗」,而《全電影》雜誌則說,這是一部具有「挑戰性和顛覆性」的電影。
據悉,《小丑》將於10月3日在北美公映,目前北美的分析師預測,《小丑》的首周末票房介於7000萬美元和9500萬美元之間,或能達到1億美元。
菲尼克斯或再獲得威尼斯最佳男主角
《小丑》由曾三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華金·菲尼克斯領銜主演,人物形象取材於DC超級英雄漫畫,但整個故事基於原創,因此在一眾漫畫改編作品中,顯得尤為不同。在《小丑》之外,電影實際上改變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格局。
以往,「小丑」這一《蝙蝠俠》系列漫畫中的大反派,也曾數次被搬上大銀幕與電視螢屏,觀眾最為熟悉的是傑克·尼科爾森那一版與已故的希思·萊傑的那一版。
這一次,對於華金·菲尼克斯來說,如何與兩位前輩演出區別開來,成了這個角色最大的挑戰。
菲尼克斯主演的電影《她》
坎城封帝之作《你從未在此》
在日前舉行的電影節記者見面會上,他表示:
「對我來說,之所以會接下這部戲,最吸引我的一個地方就在於,導演說了,這一次我們要以自己的方式來講這個故事。所以我對以往那些版本的小丑,完全沒有任何借鑑,這部電影就是我們自己的獨創,對我來說,這一點特別重要,也是整齣戲的關鍵所在。」
據悉,為演好這個角色,菲尼克斯迅速減重23公斤,而這段痛苦經歷也幫助他更好地融入了這個角色。
「減著減著,我發現原來這件事會在心理層面對你產生重大的影響,整個人真的都要發瘋了。」他告訴記者。與此同時,導演托德·菲利普斯還幫他買了一本空白的日記本,讓他把自己減肥過程中想到的一些笑話、段子什麼的,都給記下來。這同樣也是一個融入角色的途徑,最終,其中不少內容,也被用到了影片之中。
《小丑》在故事上完全獨立,與以往任何一部《蝙蝠俠》電影全無關聯。托德·菲利普斯將其時代背景,設定在了1981年的哥譚城,華金·菲尼克斯飾演的阿瑟·弗萊克本是一個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平民百姓,靠著當小丑來掙一份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因為罹患腦瘤,他的身上出現了不少奇怪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他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突然爆發出來的那種變態的大笑,而這直接影響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脫口秀藝人的事業理想,令其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他其實是拼了命地想要找到幸福,想要獲得歸屬感,想要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而這一點,正是這個人物最讓我感興趣的地方。」華金·菲尼克斯說,「我們也是在拍攝的過程中慢慢地在發現這個人物,第一天開拍時我對他的理解,跟影片殺青那一天時我對他的理解,完全就在兩個層面上了。」
《小丑》電影劇照
《小丑》在威尼斯的大受歡迎,也意味著菲尼克斯很有可能繼2012年的《大師》之後,再次獲得威尼斯最佳男主角的殊榮。也有媒體稱,菲尼克斯或終於能拿到奧斯卡影帝。
44歲的菲尼克斯過去曾經憑《角鬥士》《與歌同行》《大師》三度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不過至今未曾獲獎。
導演托德·菲利普斯所說,漫畫改編電影不應該停留在超級英雄角色身上,就像小丑這樣一個無超能力的角色,為什麼他能被IGN評為是「史上最偉大反派」,主要是因為角色本身的魅力和內涵,R級人物和超級反派值得一個更好的挖掘方向,而不僅僅是凸顯他們的超級能力。
為何大銀幕如此迷戀這個角色?
小丑的角色最初是在1940年4月出現在第一部《蝙蝠俠》系列漫畫里,這個角色的標準形像是綠色頭髮、庸俗的著裝以及永遠掛在臉上的痴笑。
在過去,很多出色的演員都曾經演繹過這個角色。
傑克·尼科爾森(圖片版權:華納兄弟)
第一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由曾經憑《唐人街》和《飛越瘋人院》兩度成為奧斯卡影帝的尼科爾森扮演的小丑,2007年,尼科爾森在接受《Esquire》雜誌訪問時曾說過:「我對自己扮演小丑時的表演特別自豪,我將它看作是一種波普藝術。」
希思·萊傑(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2008年在《黑暗騎士》中,希思·萊傑扮演的小丑成為影史經典角色,其表演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甚至在他去世後仍然為他贏得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希思·萊傑大膽地將小丑重塑成了一個無政府主義的亂世代言人。「小丑的角色實在太好,無法拒絕。」萊傑在2007年曾說,「我當時就知道,它是可以作全新演繹的。」
傑瑞德·萊托(圖片版權:華納兄弟)
憑《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萊托在2016年的《自殺小隊》中飾演的小丑只是一個邊緣角色,但是他參考已故音樂人大衛·鮑伊氣質的演繹令人有意外驚喜。萊托曾向BBC表示:「你可以有綠色頭髮,有白色皮膚,有瘋癲的笑,但是我覺得你必須要重新開始,走一條全新的路。」
在蒂姆·伯頓執導的《蝙蝠俠》中,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小丑的表演方式奠定了小丑的瘋癲形式。
小丑這個角色,已經從一個超級英雄電影反派配角,逐漸變成了一個具有頒獎季受歡迎體質的角色。在9月中旬,另一部近年引發熱潮的小丑主題電影續集《小丑回魂2》也即將上映,前作曾經在北美創下極佳的票房成績,名列恐怖片票房榜前茅。
在新京報的一篇報道中,影評人耳朵這樣描述小丑之所以在好萊塢受歡迎的原因——無論是商業體系下還是藝術電影思辨下的小丑形象,都有極高的價值。為什麼好萊塢特別迷戀「小丑」角色呢?應當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一個是溯源,歐洲文學與歐洲電影中小丑形象的流變;
第二個是流行文化,美國流行的小丑商業模式的負面影響。
在歐洲文學中,大文豪雨果筆下的《笑面人》與《巴黎聖母院》中有兩個著名的「小丑」式人物。兩個「小丑」人物有很明顯的區別,也和雨果個人的創作變化相關。《巴黎聖母院》的故事大眾較為熟悉,創作出一個文學史中最為著名的面噁心善角色。而在較為早期的《笑面人》中,「笑面人」這一形象悲劇性十分明顯,他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過程中不斷迷失,從面容的外在深化進心靈層次,最終投奔怒海。DC漫畫中小丑一角,也與好萊塢早期改編電影《笑面人》有著較深的淵源。
文學與電影藝術大師賦予小丑形象無限的哲思,而在好萊塢體系中,小丑象徵著一種童年恐懼。我們常在美劇、好萊塢電影看到,小丑作為兒童生日派對或其他慶祝活動的表演嘉賓出現,意在逗樂兒童。
消解恐懼是好萊塢娛樂商業片的重要敘事功能,因此將小丑作為恐懼對象創作影片,也成了符合市場需求的選擇。
名導如蒂姆·伯頓、諾蘭等人精心結合歐洲文藝哲思與好萊塢商業法則,重新塑造小丑角色,讓這一角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他仿佛成了中年男性最好的代表,壓抑的情緒爆發成反社會的高智商暴力行為,也就是將人性的陰暗面以一種極具扭曲魅力的方式,轉化為銀幕奇觀,從而收穫好口碑與好票房。
在未來,可見小丑式的角色還將會成為頒獎季男性角色的主力軍。
綜合自澎湃;BBC;新京報/耳朵(影評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nFd_WwBJleJMoPMv0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