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電子化招投標!北京市首個遠程異地評標項目順利完成

2020-03-02   發展北京

疫情防控期間,北京市加快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近日,「2020年懷柔區G335大修工程」建設項目順利完成開評標工作。該項目創造了北京建設項目招投標領域的兩個「第一」:它是北京第一個全流程電子化招投標項目,也是北京第一個遠程異地評標項目。


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 順利完成電子開評標


先簡要回顧下「2020年懷柔區G335大修工程」建設項目的招投標過程:


1月21日

招標人使用CA證書登錄北京市公共資源綜合交易系統,發布了「2020年懷柔區G335大修工程」建設項目招標公告。招標文件發售期間,潛在投標人均可登錄北京市公共資源綜合交易系統免費獲取招標文件。


2月24日

該項目在市公共資源交易綜合分平台第一拍賣廳進行電子開標。佩戴口罩、檢測體溫、登記信息,開標每家投標單位只安排一位授權代表進入開標室,人員間隔1.5米以上分散就座……整個開標過程,嚴格按照相關疫情防控要求做好防控工作。該項目的順利開標,也標誌著本市交通工程建設項目全面開啟全過程電子化招投標。


開標現場


2月27日

評標委員會成員在市公共資源交易綜合分平台和朝陽區公共資源交易分平台進行本市首次遠程異地評標。全市通過電子交易系統的遠程協同,專家評委利用語音視頻系統進行遠程異地討論,招投標行業監管部門通過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平台,對交易項目的開評標過程實施實時監督和事後檢查。


異地評標現場


評標活動結束後,系統自動匯總評標結果,並於當天在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台發布中標候選人公示信息。


中標候選人公示頁面


全流程電子化 減少企業成本、保證評審客觀性


加快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實現「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是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優化營商環境的目標之一。


那麼,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意味著什麼呢?以招標採購為例——


對交易本身來說


通過「網際網路+」持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有效提高了招投標信息的公開透明度,促進招投標參與各方的信息公開,無論是交易過程還是監管服務,所有交易環節實現操作留痕、可溯管理。


對企業來說


北京按照無紙化流轉設計思路,理順業務協作及數據共享關係,減少企業「跑路」環節,減輕企業提交資料壓力,最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的制度性成本。


北京在實現招標、投標、開標、評標、定標、合同簽訂變更等環節在線辦理功能的基礎上,對標國際先進經驗,建設了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擔保金融服務平台,推廣使用電子保函,為市場主體提供電子銀行服務、投標和履約擔保的電子保函在線服務,降低保證金管理風險及交易信息提前泄露風險,也減輕了企業參與招投標活動的負擔,為中小微企業增加投標機會創造了條件。


市公共資源綜合交易系統對接國庫支付系統,實現在線向採購實體收款,將交易服務延伸到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確保為企業服務不斷鏈。


對評標專家來說


全流程電子化能夠有效約束「自由裁量權」,不僅可以防止個別專家計算失誤,還能有效防止個別專家主觀臆斷,最大限度保證評審的客觀性。


北京將全市推行遠程異地評標 探索建立跨區域共享機制


「2020年懷柔區G335大修工程」建設項目是基於網際網路的跨地區、跨平台遠程評標的首次嘗試。


疫情期間,遠程異地評標可以有效減少人員流動及聚集,防控疫情傳播。電子交易系統打破物理時空屏障,不僅有助於加快推動優質專家資源跨地區、跨行業共享,推進傳統線下交易向線上電子化交易的過渡,提高評標工作效率;還能將招標人、投標人與評標專家從地域上最大限度隔離,有效解決「熟面孔」等人為干擾,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圍標串標等行為,保障評標公正性。


下一步,北京將在全市範圍內推行遠程異地評標,為推進「京津冀」省級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平台系統互聯互通,建立跨區域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資源、信息資源、專家資源等共享機制奠定基礎。


全流程電子化交易、遠程異地評標,都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進招投標工作,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有益嘗試。北京將進一步梳理全過程電子化交易各事項、各環節,重點聚焦用戶體驗優化,持續提升系統平台的規範性、友好性和可操作性。積極探索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區塊鏈應用及移動終端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高監管效率、創新監管手段,確保本市公共資源交易實現陽光、透明、公開、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