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偏見,首先要學會做一個不挑刺的人

2019-07-31   二丫的小窩

打破偏見的哪吒,為何如此吸引人

今年最火的影片莫過於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4天就破8億票房,連續兩天刷新動畫片單日觀影記錄,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長。

很多人不禁問:為什麼一部動畫片居然能有如此吸引人心的力量?

我想大概是影片傳遞的主題吧:打破偏見,做自己的英雄

1979年版的《哪吒鬧海》堪稱經典,哪吒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但與老版的《哪吒鬧海》不同,新版《哪吒之魔童降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科能量珠,一顆靈珠,一顆魔丸,元始天尊安排徒弟太乙真人下凡,將靈珠投在李靖未出生的兒子身上。不料太乙真人師弟申公豹從中做壞,將靈珠換成了魔丸,所以哪吒一出世就成了一個小魔童。

天生神力,哪吒一出生就砸牆毀屋,四處調皮搗蛋,差點還傷了人,孩子們從大人口中聽說了哪吒出生時的事,叫他妖怪,甚至拿臭雞蛋、爛菜葉扔他。

申公豹對哪吒說:「你生就是魔丸」。

被眾人的誤解和偏見激怒的哪吒說:「你們說我是妖怪,我就做個妖怪給你們看。」

哪吒開始變得如大家所認為的那樣,調皮搗蛋,禍害人間,哪吒的命運也在一點點趨向魔丸的方向。

不過跟舊版中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悲情結局完全不同,相較於舊版哪吒父母的絕情,新版哪吒父母始終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給予他全心全意的愛,即使面對孩子的誤解,父親的愛絲毫沒有動搖,甚至願意用自己的命換孩子的命。

當所有人都覺得哪吒是魔丸降世,而討厭、排斥他,把他當怪物的時候,他的父母始終站在他這邊,父親甚至騙他:「你是靈珠降世。」

正是在這樣愛的滋養下,哪吒沒有在作惡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而他也終於覺醒,意識到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自己說了才算

我想之所以這部影片大火,最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們很多人的一個痛處: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受到別人偏見的傷害,比如紋身的人都不是好人;抑鬱症的人就是矯情;小地方出來的人就是沒見識;單親家庭的小孩心理都有問題......

正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個人都體驗著雖布滿荊棘,卻也獨一無二的,專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總會有不被別人認可的地方,我們也有無法理解別人的地方。

異性戀很難理解,其實同性戀只是有著和自己不同的性取向而已;

外人很難理解,那些所謂的看起來不般配的婚姻,其實被當作弱的一方有著不為人知的優勢和付出;

正常人很難理解,一個簡單的社交對於社交障礙患者居然有那麼大的恐懼;

......

打破偏見,之所以如此被大眾認可和熱議,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別人的成見傷害過。

偏見,像一把利刃刺痛你我的內心

  • 對女性的偏見:好女人就要安分守己,相夫教子,以家庭為重

前段時間張泉靈被記者問到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時,瞬間引起了強烈的不滿,很堅定地亮出自己的態度:「我要明確告訴你,我很討厭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對女性的偏見。」

接著她說:

你為什麼好奇這個問題呢?因為你覺得應該平衡。

你為什麼從來不好奇說:「你為什麼不跟姚明去打籃球?」因為你覺得我不需要達到這點。

我特別好奇,你們採訪男性企業家的時候,會問平衡性的問題嗎?

面對張泉靈的反問,記者尷尬地笑了笑,說:「也會問。」

「你問過誰,他們怎麼回答的?」

面對張泉靈的追問,記者只好承認:「他們是母親居多,母親承擔這個角色比較多」。

張泉靈最後說:「這個問題其實是給女企業家加了另外一層要求,就是你不僅要管公司,而且如果你不管孩子的話,你就不是一個好媽媽,這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評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相較於從前的圍著灶台和孩子轉,現代女性不再將自己束縛在婚姻家庭上,婚姻也不再是女性證明自身價值的唯一指標,更多的人開始從多方面去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2007年,哈佛出現了史上第一位女校長,她就是德魯~福斯特。

而在她之前的上一位校長因為公開發表歧視女性的言論而被撤職,有人認為選擇她是因為她是女性,以此來平息上一任造成的惡劣影響。

而她對此的回應,體現在了她的就職演說中,那句話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

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完全消除社會在多方面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但是正是因為這一次又一次的表達,一次又一次的證明,相信有一天當再談到男女平等的時候,人們會覺得就像是在說一個不證自明的真理一樣。

  • 對抑鬱症的偏見:抑鬱症的人就是矯情,想開點不就好了

深圳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隨機選擇了一些各行各業的人,他們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測試內容是讀一段類似這樣的文字:

「愛了一個少年1574天,其中鬧了27天,等了825天,現在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

「沒吃晚飯,加班到一點,到家整個人都是暈的,好希望有個人可以看穿我的內心,明白我的感受,不離不棄的陪伴我。」

「我經常連哭幾個小時,哭到手腳發麻,又有時候像沒事人一樣,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課,不想見室友,我害怕學校,我好想休學。」

有一個男人,當他讀到「愛了一個少年......」的時候,控制不住笑了起來,問還要繼續讀嗎?

不光是他一個人,所有人讀的時候,都毫不例外地笑了,之後,他們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

「既然這麼痛苦,那就分了算了」

「太年輕,一看就是沒有經歷過生活」

「你不想學習,我還不想工作呢」

對於看似稀疏平常的發牢騷,所有人都覺得是無病呻吟,誰不是在負重前行,被生活的重擔壓著往前走?同樣的社會,你承受不住,只能說明你矯情?真的是這樣嗎?

接下來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所有人由剛開始的不屑陷入了後來的沉思。

當一個男人讀到「當你看到這條微博的時候,我已經走了,我熬過來1584天,終於在今天凌晨結束了......」;「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他低下了頭,陷入沉默。

原來他讀到的是哥哥張國榮遺書裡面的內容。

那個說「那就分了算了」的女孩,她最後讀到的是「請理解我的掙扎和無奈,原諒我的自私和懦弱,再見」 ~~sienna賽娜於2013年2月16日自殺離世

那個說「太年輕」的女孩,讀到的是「我知道我會這樣做,是因為我無法忍受和面對未來還要與這些痛苦和劇痛相處」 ~~ 張純如,2004年11月9日自殺離世,時年36歲

原來,他們讀到的所有文字,都是抑鬱症患者生前所寫下的。

他們在自殺前其實嘗試發出自己的求救信號,但是卻被大家視為矯情、無病呻吟,不但得不到需要的理解和支持,反而還要承受別人的誤解和偏見,我們內心的成見成為了推動他們離開這個世界最後的助力。

願我們都能被溫柔相待,也能以同樣的共情同理他人

不管是對於學歷、年齡、出身、性別......偏見無法被徹底的消除,偏見的存在也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一方面,當別人對我們用異樣的眼光對待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充足的信任自己,支持自己,不受對方的影響,同時把自己變得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優秀,通過努力,使當初的偏見不攻自破;

另一方面,我們要以平等的眼光對待與我們有差異的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生,即使做不到理解,至少可以做到不貶低,不隨意評價別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最起碼的修養。

願我們終有一天活在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