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網絡廣播電視台記者 余韜
10年前,榮昌清江鎮河中村草木稀落,森林面積僅400餘畝,森林覆蓋率不到20%。如今,村裡的森林面積達2600餘畝,森林覆蓋率占到51%。這份增綠「成績」,讓河中村成功上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確認的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河中村緣何躋身「國家森林鄉村」?近年來,該村藉助建設「美麗鄉村」的東風,以危舊房改造等政策「紅利」為契機,在植綠、護綠、水生態治理等方面狠下功夫,逐步構建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鄉村畫卷。
引進大戶「植綠」 森林面積得增加
如何做到10年綠化翻6番?河中村村委會主任羅慶奎回答得言簡意賅:「種植大戶發展果樹產業,功勞最大!」
2011年2月,村民唐運毅到河中村發展水稻、油菜等農作物。近幾年,嘗到農業甜頭的他陸續拓寬產業,在村裡栽種了100餘畝柑橘、桃子等果樹,為美麗鄉村助上了一臂之力。
另外,村民陳歡從2017年開始,在河中村流轉了20餘畝土地,在坡下種水稻、坡上發展苗木。如今,他種植的桃心李、柑橘、柚子等果木已是枝繁葉茂,山坡上一年四季花果飄香。
近年來,河中村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清江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通過引進大戶種植各類花果苗木,增加森林覆蓋率。
截至目前,河中村的苗木產業,僅種植大戶就有4戶,不僅在為土地增綠的基礎上增加了綠植的經濟效益,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而且凈化了空氣,美化了村民的居住環境,生態效益日益凸顯。
如今走進清江鎮河中村,隨處綠樹成蔭,就連村民的院牆上,也不經意露出綠葉紅花。村民坐在自家院落閒聊嬉笑,一幅怡然自得的鄉村景象。
綠色裝扮庭院 人居環境得美化
如果說種植大戶為河中村披上了綠衣,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及危舊房改造等政策的推動下,村民們在房前屋後栽種花卉苗木,又為整個村莊畫上了清新脫俗的雅致「淡妝」。
步入河中村3組曾禮明的院子,乾淨整潔的院落內,桂花樹、黃果蘭、山茶樹等苗木長勢甚好;樹下的杜鵑花、紫金花花開正艷,香氣撲鼻。曾禮明閒來無事,總喜歡「賴」在苗木下鬆土、剪枝。
「村裡產業發展起來後,綠化環境和道路等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我就想著也裝扮一下庭院,沒想到一種就停不下來。」曾禮明說,他從2014年開始種樹、栽花,裝點好了院落,每天一出門便賞心悅目。
近年來,同曾明禮一樣,不少村民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影響,成了庭院裝扮高手。河中村1組的黃甫村便是其中的另一個典型代表。
「我的院子是『遍地開花』型,院子裡種了茶樹、桂花、海棠、紅豆沙等30多種植物,除了觀賞,我現在也對外銷售。」黃甫村介紹,空閒時,他最喜歡泡一壺茶,坐在院落與家人或鄰里閒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人靠衣裝馬靠鞍,住房、院落打理也是一樣。村民自發的增綠行為,不僅使整個村莊更美、更宜居了,還提升了大家的生活舒適感和精神氣。」羅慶奎介紹,該村不斷推進在公路旁、水旁、村旁、宅旁植樹造綠,優化生態環境,村民耳濡目染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80%的農戶主動在宅院旁種上了各類植被,呈現出山更綠、環境更美的嶄新面貌。
生態綜合治理 綠色發展入人心
為長效保護綠化植被,河中村成立了護林小組,主要職責是保護森林資源,開展防火、防蟲巡查,及時阻止亂砍濫伐、亂采濫挖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同時,著重宣傳護林防火有關規定和防火知識,提升村民的護林、防火意識。
此外,清江鎮聯合區水利局、西南大學榮昌校區開展「水生態生物鏈治理項目試點工作」;全面推行「河長制」,積極推進精細化管理,制定河流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持續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改善河道水環境,以水生態環境治理助力實現「河暢、水清、坡綠、岸美」的生態目標。
「眼下的河中村,全村幅員面積3.41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民小組,947戶2969人,森林綠地面積2600餘畝,森林覆蓋率為51%,處處可見綠樹成蔭,基本實現了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呈現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風景圖。」護林小組組長袁忠秀開心地說,綠色來之不易,生態必須珍惜。她將帶領護林組,竭盡全力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
榮昌台 王新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