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北上廣的大醫院還是有編制的家鄉小醫院 | 位置和努力哪個更重要

2019-08-02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我寧願在北京吸霧霾在大醫院裡跑斷腿,也不願意靠關係回到家鄉的市醫院抱著編制混吃等死。」

我閨蜜這麼跟我說。

常常有很多護理畢業生問我,我是留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找一個有著「國際化」「JCI」光環的大醫院,還是回到我的五線城市安穩的度過餘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選項背後有什麼。

一線城市的大醫院,意味著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拚,高額的房租,一兩個小時的上下班路程,擁擠的公交車和地鐵,嗆人的霧霾,還有可能奮鬥一輩子也買不起的房子,以及,嫁不出去的自己。

家鄉的小醫院,意味著編制(現在很多也只是人事代理),托關係進到一個輕鬆又賺錢的科室,有房住有車開,也可能不久之後就能進入一段平淡的婚姻生活。

但這就是兩個選項的全部嗎?當然不是。

北上廣的大醫院還意味著,一線城市是人才和信息聚集的中心,而一線城市的醫院也自然有著最優秀的人才,技術以及信息資源。新的醫療技術,方法,和理念從這裡傳播,迅速演化,這裡看得到未來的趨勢,也是造就健康領域人才的搖籃。

而在三線五線城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哪怕是某大學附屬醫院,某市中心醫院可能在各方面都和一線城市的資源無法企及。當一二線城市的醫院早就實現了無紙化辦公,護士進病房,藥物自動配送等等;三五線城市的護士還在每天補著病人的手寫護理病例,核對著病人手寫的手腕帶,病房裡的病人喊了千百遍護士還沒有來。

醫院人才的素質也是二者的關鍵區別所在。拿我自己親身工作經歷為例,我曾在一二線城市的一家JCI醫院工作,在手術室里,醫護工作人員很多時候在討論的是國際先進的某手術技術,或者Science上新發表的某篇論文你怎麼看;而回到家鄉的市醫院手術室里聽到最多的是黃段子。 站在信息鏈的中心,得到的機會自然不一樣,人們對自己的認知和行為的要求也會大不相同。

這就好比在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大家都談論的是這道題如何解,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每個人都想著努力學習,要偷偷的追上同桌的成績。而在非重點的學校里,學生在說的是「放學了別走,我們去某某班教訓某個同學。」當然這個比喻並不一定恰當,但從優質資源的分配來看,這就是社會的常態。

再說一個例子,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的微信,許多醫院工作的夥伴會問我「我們醫院英文交班,我想提升下英文應該如何入手?」或是「我想參加我們醫院一個國外交流學習的項目,我需要做哪些努力才能考到雅思6分?」 而這些護士同行大多來自一二線大醫院。出於好奇,我也問過我在家鄉醫院工作的同事,他們的回答也言簡意賅:「這些都沒用」。

我身邊也有許多在小城市醫院工作但是非常優秀上進的護士,但他們都過得非常痛苦。

很多人都是「破窗理論」的踐行者,而中國的「隨大流」的傳統也讓那些在小城市醫院複雜的人際網中奮鬥的護士顯得尤為掙扎。好像努力提升自己,積極工作就是異類,和同事聊八卦才能融入科室氛圍之中。我也收到過很多次這樣的信息「我想考研,想出國,我想多補充一些專業知識,但我同事下班都去逛街了,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我在學習。」也收到過這樣的苦惱:「我的室友都在打遊戲,我不好意思讀英語。」每次收到這樣的信息我都只想說一句話:「十年後誰痛苦誰羞愧「。


你所處的位置往往決定了你的機會和方向,甚至決定了你的格局和認知。你在哪兒,比你做什麼更重要。優秀的人總是最先發現變化,並做出快速的應對反應。而最害怕的是外部環境早已經改變,我們卻還堅持著過去的認知和行為。

就像是大家把「護士」和「穩定職業」畫了「=」,是不用風吹日曬最適合女孩子的職業。但其實這種認知早已不適合現在快速發展的醫療環境。大城市的大醫院的護士都忙著精進自己,學習管理學,提升領導力,研究怎麼發表SCI,每天準備著全英的護理新進展的PPT。而沒有危機意識,仍然幻想自己抱著「鐵飯碗」的護士,早晚都會被淘汰。

這裡我們並不是以偏概全,否定所有小城市的醫護工作者。在這些平凡的崗位上依舊有許多致力於奉獻家鄉的優秀人才堅守著最平凡的工作崗位。但我們要說的是,如果能拋開價值觀以及信息上的偏倚,讓更多優秀的人挽起袖子大展拳腳,而不是畏手畏腳,那我們的地方醫療系統是否會有更好的發展。

這也是我們的願景。

來源:「 護理的原力世界」公眾號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