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美國散戶也占半壁江山

2019-07-24     要資訊

說謊和沉默可以說是現在人類社會裡日漸蔓延的兩大罪惡。事實上,我們經常說謊,動不動就沉默不語。——村上春樹

這些年來,美國散戶一直占有全市場40%的持股比例,而且非常穩固。美國人將股票投資作為儲蓄的主要方式,他們把日常收入大量地、直接地、長期地投入進去,即便股市震盪,他們也足夠信任這個系統。

作者:王松(金融博士)

來源:財新網

2019年年初,某證券公司的一份研報稱 :在美國股市中 「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占比不到6%」 ,散戶幾近被 「消滅」 。此文一出,各大網站紛紛轉載。然而,在我們做任何思考、投入任何情緒之前,還要驗證一下這則消息真實與否,美國散戶真的被消滅了嗎?

關於美國散戶與機構的投資情況,這篇研報並沒有指出它的數據出處。我想,這樣一個美國國家級的計量統計工作,僅憑國內一個券商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要想找尋真實的數據,一定要去美國政府或是交易所一級的大機構。

其實,獲得數據也很容易,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一直在很有規律地收集這方面的信息。作為中央銀行,美聯儲有職責對國民的財富分布做最為詳盡的調查,以此來決定宏觀經濟方面的政策。在美聯儲的公開資料庫中,有一科叫做資金流動帳戶(Flow of Funds Accounts)中,清晰地記錄著美國家庭(即自然人組成的家庭,以下稱之為散戶)的各項資產規模,其中包括股票的持有情況;在美聯儲的另一項資料庫——國家資金帳戶(Financial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中,我們也同樣可以找到這些數字。

如果大家想看更直觀的數據報道,美國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在他們的每年年報中,也同樣記錄著這些信息。

根據美國方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情況是:美國的散戶並沒有被消滅,他們反而過得還不錯。這些年來,散戶一直占有全市場40%的持股比例,而且非常穩固。(如圖1;如表格1)這裡的散戶持股指的是直接持股,也就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炒股,它不包括通過養老金或是通過其它基金間接投資的股票。如果一個散戶買了基金,而這家基金用他的錢投資了股票,那麼這些股票就算是機構持有,屬於機構投資。在美聯儲的報告當中,機構持股和散戶持股是分別歸類、沒有交集的。

圖一:美國股票投資比例分布

註:散戶投資+機構投資=100%

數據來源: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資金流動帳戶

表格一:美國曆年家庭投資與機構持股百分比(%)與資產值(億美元)

數據來源: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資金流動帳戶

圖二:美國散戶與機構持有股票市值(億美元)

數據來源: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資金流動帳戶

由圖二可以看出,在近15年的走勢當中,散戶持股數額與股市總數額波動始終保持一致。美國散戶投在股票里的錢,沒有流向養老基金,沒有流向ETF,或是轉向機構投資,而是妥妥地留在股市當中。

誠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散戶的持股所占比例下降很多,由1965年的85%左右下降到如今的40%。散戶持股的下降與美國蓬勃發展的金融業是分不開的。在這期間,美國金融業的GDP占全國GDP的比例也由3.5%升至7.8% (如圖三)。金融業給出的職業理財服務,如養老金、共有基金等,在風險控制、行使股東權力和信息獲取方面確實要強於個人散戶,這也造就了早些年機構持股比例的顯著上升。然而,職業理財同樣具有弊端,比如平均回報不高,收取費用較高,以及在金融危機時也同樣難以倖免等一系列問題。所以,美國金融業並沒有無限制生長,機構持股的規模也同樣會遭遇瓶頸。到現在,美國的機構與散戶的股票分配已經達到了一個動態守恆的局面,不論是散戶還是機構,他們的持股規模都呈現了一種飽和狀態。

圖三:散戶持股比例參照於美國金融業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 美聯儲聖路易斯分行,美國經濟分析局

▌美國機構持股情況

上述材料表明,近年來美股的60% 被機構所持有,那麼哪些機構持股占的比重更大呢?圖四列出了各類機構所持美國股票的分布情況。所持美股份額最大的當屬共有基金(mutual fund),它們的運作方式就是籌集客戶的資金,或公開或私募,來投資各類證券,包括股票。近10年來其股票份額一直占所有機構的39%。其次為外國投資機構,份額由2008年的20%增長了25%,這也和美國作為投資吸納大國的身份相吻合。但是美國養老金的持股規模,包括私有公司的和政府的,卻呈現了較為顯著的遞減趨勢,減少量相當於原先水平的30%,這和網絡流傳的美國養老金近年來增長的說法正好相反。

宏觀經濟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投資來源於儲蓄。也就是說,股票投資的源頭,是億萬個美國家庭及個人的儲蓄。雖然美國人過的是高消費、高負債的生活,但美國人還是要把收入的7%-10%存起來為了日後養老。這裡的儲蓄不光是銀行存款,也包括債券和股票。美國人可以自己買股票,也可以通過機構來買股票。所以,美國的股票市場是美國人儲蓄的主要方式。

表格二列舉出了各類機構持有股票的情況,大部分的股票為基金類持有,也就是美國家庭間接持有,屬於儲蓄範疇。很小部分的股票為保險公司,做市商,及各級政府持有,它們的投資源頭分別來自於保險費用(屬消費)、交易所配額和政府資金。外國機構投資來源於境外資金。

表格二:美國各類機構所持股票市值

數據來源: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資金流動帳戶

再補充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對沖基金,並不在主要持股機構之列。2018年全球對沖基金的規模是3萬億美元,而美國共有基金僅Vanguard一家的資產規模就達到了3.82萬億美元。而且這3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來自世界各地,投資也不局限於美國,也不局限於股票。對沖基金的主要投資方式是衍生品,加槓桿和賣空股票 (賣空股票相當於持有股票市值為負)。所以,從持有美國股票的角度上看,對沖基金的作用實在很小。

中美散戶持股情況的對比

眾所周知,就中國的股市的開戶數量而言,散戶是占絕大部分的,而且大部分的散戶投資股票的金額比較低。2013年,中國散戶中投資額在3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占到了總帳戶數量的94%,其中10萬元以下的就占了84%,散戶分布偏重於低資金投資的散戶。2018年,投資額在5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自然人股民占總數的85%, 其中10萬元以下的占55%。

那麼,美國散戶的分布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很可惜,美國的股票交易所、證監會或是美聯儲並不公開這樣細化的數字。但是2000年行為金融學大師Brad Barber 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的數據顯示超過10萬美元的投資帳戶只占了總數的28%,這些散戶算作是富裕散戶。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中國高儲蓄的大背景下,大部分散戶只是在用儲蓄中很少的一部分資金在投資股票。反觀美國,在低儲蓄的背景下,一直以來散戶投資股票的金額卻相當可觀,比如散戶持股達到總市值的40%,三成股民投資股票超過10萬美元。這個比較也反映了中美兩國股民最大的不同,那便是對於股票投資的觀念的不同。美國人將股票投資作為儲蓄的主要方式,他們可以把日常收入大量地、直接地、長期地投入進去,即便股市震盪,他們也足夠信任這個系統。而這種觀念在中國卻沒有形成,至少我沒有觀察到。

(1928年-2019年美國股市道瓊斯指數走勢)

中國人信仰房產!

美國人信仰股市!

股市會不斷的優勝劣汰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因子,地產只會變成食利層,導致階層固化。日本、香港地產信仰帶來的階層固化、社會死氣沉沉,其實已給出了答案!

究竟認對誰錯,最終歷史會給出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PVWImwBmyVoG_1ZAV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