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快滴、美團和餓了麼等網際網路公司紛紛燒錢,錢多花不完嗎?

2019-05-04     凌風商業手記

這次分享網絡傳染,我們來看看,在更大的社會網絡中,一個行為是怎麼擴散的。

講到行為的擴散,就不得不提到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名著《烏合之眾》。

勒龐發現,一個人融入群體之後,很容易被群體的情緒化特徵所左右,做出從眾行為。

所以呢,自勒龐之後,從眾行為就和盲目、非理性畫上了等號。似乎人天生就有這麼一個缺陷,就是容易在群體中失去理智。

但其實,很多從眾行為並不盲目,它們其實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在網絡科學裡,我們把一個人跟隨他人行動,進而導致整個網絡都擁有相同特徵或偏好的現象,叫做「網絡傳染」。

網絡傳染,又分為社會傳染和生物傳染兩種。比如,流感在人群里的傳播,就是生物傳染。你得不得病,取決於你有沒有接觸病原體,這是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但是,社會傳染就不一樣了。社會網絡中的傳染,本質上是一個決策過程。我們看到別人的舉動,然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涉及到網絡傳染的機制了。在社會網絡中,傳染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有兩個機制在起作用:一個是信息效應,另一個是網絡效應。

信息效應

信息效應是指,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著這樣的假設:

其他人之所以做出一個行為,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私人信息。你作為旁觀者,在觀察這個行為以後,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去效仿他們。哪怕這個決定和你之前所掌握的私人信息是相悖的。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在外邊逛了一天,到了飯點,你打開大眾點評,想搜搜看周圍有哪些美食。你看到,不遠處有一家A餐館,評分是5分;幾步之隔,還有一家B餐館,評分是4分。你該去哪家呢?

我想,不用多說,當然是去評分更高的A餐館。

沒想到,到了餐館跟前一看,A餐館門可羅雀,稀稀拉拉地坐了兩、三桌顧客。B餐館呢?裡面是熱火朝天,幾十張桌子都被占滿了。面對這種情形,你會選擇在哪一家餐館就餐呢?

我想,你多半會選擇在生意火爆的B餐館用餐。

你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你相信,那些在B餐館就餐的顧客,肯定掌握了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

和你這個外地人比起來,他們可能更了解本地的情況,他們是餐館的回頭客。即使他們的選擇,和你在大眾點評上看到的信息有所出入,你依然會認為他們掌握的信息更加值得信賴。因此啊,你選擇在B餐館就餐,與其說是盲從,不如說是基於信息效應的理性行為。

經濟學裡,還有一個類似的現象,叫做「信息瀑布」。它講的是,當人們的選擇受到前人信息影響的時候,會放棄自己喜好,追隨前人的選擇。

金融學裡則換了一個說法,叫做「羊群效應」,講的也是在證券市場上,人們會跟風購買或者拋售股票。

以往,我們都把這些現象歸類為非理性行為。但是,最新的研究發現,無論是信息瀑布,還是羊群效應,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理性驅動的,是信息效應在起作用。

網絡科學家通過研究金融行業的社會網絡就發現,投資者對於新股發行的反應,分析師對於推薦哪支股票,保險公司對於特定風險的判斷,還有銀行作資產減記、經理人決定如何支付股利,等等,大部分金融決策都是通過觀察同行、借鑑他人的決策來行動的。

金融市場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強、複雜性高,而且你必須快速行動。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對每一種商品、每一種機制都做到深入了解,也無法對每一種廣告、每一種推薦都進行辨析。

通過他人的行為來做推斷,反而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網絡效應

講完信息效應,我們再來看另一種導致從眾行為的機制,那就是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常見於一種情況,那就是用戶越多,產品的使用價值就越大。比如,傳真機、社交軟體,都具有明顯的網絡效應。

我們之前講過一個概念,叫做關係強度。網絡科學家發現,信息效應,弱關係就足夠了。而網絡效應,主要發生在強關係之中,並且是好幾個強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安裝微信App的那個時刻。一定不是因為陌生人的推薦,而是因為你看到最好的朋友已經裝了微信,看到你周圍的很多人都在用微信,所以,你也決定加入他們。

網絡效應,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單邊網絡效應和跨邊網絡效應兩種情況。

單邊網絡效應,比較簡單,它講的是產品的價值隨著用戶人數的增加而增加。

比如手機,只有你的朋友也擁有一部手機,你才能跟他通信。越多人擁有手機,手機對你的價值就越高。還有剛剛講的微信。

你總是會時不時地看一眼微信,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你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是網絡效應把你綁在那裡,讓你很難再去考慮使用別的社交軟體。

我們再來看跨邊網絡效應。它指的是,一個產品同時面向兩個不同的用戶群體,一個群體有新的用戶加入,那麼,這個產品對於另一個群體的價值也會增加。

比如,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越多,投資股票的人就越多;投資股票的人越多,公司就越有動力在這個交易所上市。信用卡也一樣,商戶越多,用戶就越多;用戶越多,商戶就越多,形成一個正反饋。

當然,跨邊網絡效應最典型的應用是網際網路平台。像亞馬遜、阿里巴巴、領英、Uber、Airbnb都遵循了類似的道理。

比如,在淘寶上,賣家越多,網絡對於買家的價值越大;反過來,買家越多,網絡對賣家吸引力也就越大。一旦形成正反饋,網絡的規模就會迅速擴張,自我強化。

滴滴的例子也是一樣。越多的乘客註冊成為平台用戶,對於司機來說,這個平台的工作機會就越多;

反過來,當越多的司機湧進平台,對於乘客來說,他們等待接送的時間就會更短,使用滴滴的意願就更高。網絡的所有參與者都會因此受益。

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燒錢」?

講到這,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網際網路行業容易出現「燒錢」的現象了。

一個產品如果具有網絡效應,那麼,企圖從很小的規模起步,慢慢培育市場,就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如果該產品沒有被廣泛接納,對於用戶來說,就沒有價值。

因此,在產品進入市場之初,就應該將產品價格定得比較低,甚至是免費提供給用戶。

這麼做也許會在早期帶來虧損,但一旦產品達到了引爆點,也就是可以促髮網絡效應的門檻值之後,公司可以通過變現規模用戶流量來彌補前期虧損。

在這種情況下,已有的用戶也會願意支付一定的代價,繼續使用它,因為網絡效應帶來的價值已經超過了切換的成本了。

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把「燒錢」作為增長戰略?

這是因為如果市場上同時出現了多個競爭產品,那麼,誰先快速地達到引爆點,誰就會使其它競爭者的價值黯然失色。

所以,當滴滴和快滴、美團和餓了麼,這些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採取免單、送券、打折時,它們真的是錢多了花不完嗎?他們真的是為了回饋客戶嗎?都不是。

他們是在搶占網絡效應的引爆點,是希望比競爭對手更快地解鎖網絡效應的紅利。

在人類的歷史上,鐵路、電報、電網都曾經發生過類似的競爭。「燒錢」的現象並不新鮮,一切不過是歷史的重演。

但是,我們也要警惕,不要把網絡效應和單純的規模效應相混淆。比如說,共享單車其實就不具有網絡效應。

確實,共享單車是投放得越多,使用起來就越方便。但是,共享單車有一個問題,就是一輛車別人用了,我就用不了了。新用戶的加入,非但沒有增加網絡對我的價值,還妨礙了我的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拚命燒錢,就不見得是一種理智的行為了。因為它只有規模效應,沒有網絡效應。

生活中,還有那些從眾行為你認為是理性的?它們屬於信息效應,還是網絡效應?

超市促銷,很多老年人去排隊購買雞蛋,我認為這也是理性的,大多數老年人就是有時間去等著排隊購買促銷打折的物品。

這個應該還是信息效應。

學校里的餐廳,學校里的移動卡使用人數就是要比聯通卡和電信卡多幾倍,每年九月新來的學生一看促銷場景,再問問學長,大部分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移動,我也選的移動,我認為這是理性的,因為三種卡我都用過,移動卡在這個學校里信號就是好。

這個應該是網絡效應。

「從眾行為」是理性決策? 這個新認知倒是讓我出乎意料!

心急火燎隨大流。

那為什麼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會選擇隨大流的從眾行為? 羅胖不是一直強調我們要做一個獨立特行且正確的終身學習者嗎?

為啥一到現實生活,我們就撕下面具,露出廬山真面呢?吃飯看人多,網購看銷量,連排隊都挑長龍!

網絡傳染給出了答案,這是網絡傳染的機制之一,信息效應。這是本能的理性,進化的選擇。一句話理解就是,我們面對現實中的信息不對稱,在以趨利避害的求存為原則,選擇對自己未來最有利的行為方式。

記得羅胖有一期說的也是人類本能相關知識。裡面說到,那些面對未知危險,要一探究竟的「智慧」人,結果都葬送了性命,反而那些聞風跑路的「蠢」人活了下來,並在漫長的進化中,寫進了我們的基因。

原來,從眾行為、羊群效應都是我們自身的本能反應。

網絡傳染的另一個機制,就是網絡效應。今天「網絡效應」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創業商業模式的重要一環。

通過燒錢,去教育用戶,培養市場,導致強者恆強,正向增強迴路效應,本質上都是網絡傳染里的網絡效應機制在起作用。

也讓我們對個體行為方式有了新的思考,理性最終還是要為本能服務的,這是人性的使然。

透過現象看本質,目的還是矯正認知偏差,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年輕人湧向大城市,這種從眾行為是理性的。

表面上看,大家一窩蜂向北上廣深聚集,是跟風而為,既不考慮生活成本,又不顧及個人幸福指數。但事實上,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既包含信息效應,也包括網絡效應。

信息效應上,大城市是人才、信息、資金、文化交流、工作職位的聚集地,看著別人都聚在大城市,又有很多發展機會,不管怎麼樣,先來找找機會,可能性不其他地方大很多。

網絡效應上,大城市提供的公共物品比其他地方,無論種類質量都遠超其他地方。

尤其是醫療和教育供給上,因為用戶多,案例多,大數據多,分析研究人員就多,自然供給質量就高,同時推動基礎設施保障水平高。正回饋下,極化效應顯現,推動人越來越多向大城市聚集。

所以,逃離北上廣才是非理性。無論怎麼選擇,關鍵是自己內心深處的選擇,每一個人是自己的主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P0aLGwBmyVoG_1Zic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