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蘋果、核桃、辣椒,便宜賣了」「美女,這個短袖進價都80,你在加點錢」「老闆,兩碗麵條,微信轉你」夜幕降臨,疲憊的人們結束繁忙的一天,放下書包和文件,迎著晚風,巴塘縣中山廣場熱鬧起來,步行街的小館子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地攤經濟」活了起來。
一輛三輪車、一把遮陽傘,老李兩夫妻出攤了,「以前我們兩夫妻都在餐館打工,後來疫情原因飯店休業關門,我們兩夫妻也算失業了」談到失業的幾個月,老李直搖頭,「異地他鄉,日子難過,回老家南充也是沒工作。」突如其來的疫情壓垮了老李,但還好妻子在旁鼓勵,「國家強大、政府作為,日子會好起來的。」2020年7月巴塘縣跟隨國家政策全面推進復工復產「穩就業、保民生」,為「地攤」經濟「鬆綁」,「地攤」經濟活了起來!以業態類別為區域劃分標準,綜合交易頻次、交易額度、人口流量等市場要素,把百貨、服裝、瓜果類、松茸等交易商品劃設合理位置。截止目前,該縣步行街規設攤位30個,菌類市場規設攤位152家,解決就業崗位270餘個。這其中就有老李的攤位,乾淨衛生,老李炸串贏得一片市場。「現在每天收益平均在200元左右,我和妻子都很滿意」老李笑容滿面迎接著客人。
「地攤」入門門檻低,啟動資金小,經營成本低,船小好調頭。和老李同一區域開著飾品店的本地人翁姆說到,「邊看娃娃讀書,邊做個小生意賺個菜錢也不錯」。
既可吸納就業,又可以解決個人和家庭生計問題,「地攤」經濟俘獲人心,為城市生活增添了平易近人的美麗。但平易近人也並不是意味著可以「放任發展」。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因地制宜做好選址、規劃和時間安排,精細規範治理,釋放「地攤經濟」最大活力。」巴塘縣綜合行政執法局負責人介紹到,採取「主管部門服務引入、創業青年主動吸收」措施,以群體「傳幫帶」形式在全縣範圍內掀起「地攤經濟熱潮」。復甦即開展地攤經濟主體信息採集,建立「一店一檔案」管理制度,按照「劃定片區、指定人員、規定職責」要求,採取網格化管理和流動執法方式,對臨時占道經營、商家(個體戶)實行「優化+取消+增補」動態管理並積極引導地攤經營者知法懂法守法。
據悉,截止目前,累計發放宣傳手冊1000餘份,主動服務引入攤點13家,巡邏規範占道經營、違規停放機動車輛等亂象行為320處,處置群眾反應線索案件8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N4JsnQBURTf-Dn5Pg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