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又一張城市名片張大千藝術博物館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記者從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獲悉,該項目於今年2月20日正式通過復工審批後全面恢復施工,計劃5月底完成建築基礎工程,力爭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建築主體工程。
博物館建築樁基施工已完成50%
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項目於2019年底進場開始打圍、平場等前期實施工作,受疫情影響於今年2月20日正式通過復工審批後全面恢復施工,截止目前,項目已經基本完成場地平整、基坑開挖及支護工作,展館等建築樁基施工已完成50%,計劃5月底完成建築基礎工程,10月同步開始室外景觀施工,力爭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建築主體工程。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是成都錦城公園項目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項目占地約104畝,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由建築(大千館)與園林(八德園)共同構成作為永久性文化設施。項目以張大千親自設計建造的「八德園」為意象藍本,打造「館園一體」的專題藝術博物館。項目內設置展廳及藏品庫房區、門廊、咖啡茶室、多功能廳、接待及管理用房及其他配套用房,打造由小體量建築構成的博物館聚落。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築採用覆土消隱、分散布局的方式融入景觀環境,形成「一湖兩山多組團」的總體空間格局。主體建築各展廳由高差變化的連廊串聯形成參觀流線,形成富有層次感的空間感受,實現館、園、景的有機融合,展現小而美的隱逸氣質。景觀設計以松、竹、水、石為主調,融入大千喜愛的成都本土植物,展現大千山水畫境。
成都錦城公園項目位於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兩側各500米範圍及周邊7大楔形地塊,跨經12個區,涉及生態用地133.11平方公里,是天府綠道體系「三環」中的重要一環,將建設「5421」體系,即500公里綠道,4級配套服務體系,20平方公里多樣水體,100平方公里生態農業區。
目前項目累計開工綠道425公里,建成315公里;開工橋涵45座,建成22座;開工特色園10個,建成3個;植入文旅體設施近300處;在建景觀提升工程面積超10000畝;錦城湖公園、桂溪生態公園、江家藝苑、青龍湖濕地等已全面對外開放,中和濕地、花田濕地等園區已進入試運營階段,即將對外開放,錦城公園「5421」體系正加速成形。
645件珍貴藏品將輪流與公眾見面
去年,張大千先生的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先生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捐贈協議,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涵蓋大千各個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被張大千稱為「無價」的粉本384件,可一窺大千思想情感與生活痕跡的書信、印章、文房物品等共227件,更有珍貴的繪畫及書法作品、珂羅版收藏品、繪畫複製品等數十件。
孫凱先生自幼陪伴在張大千先生身邊,他曾在大千先生的八德園居住過很長時間,他介紹說,八德園是張大千先生傾注畢生心血創作的一幅立體畫作,遺憾的是,這座美麗的園林如今已不可見。八德園中最重要的景點是「五亭湖」,有青城亭、峨眉亭、五嶽亭、望鄉亭、觀月亭。從這些名字中,就可以體會到張大千先生對故土的懷念。20多年前,他從父親孫雲生先生手裡接過這些藏品,就有了讓這些藏品葉落歸根的願望,10多年來,他一直為了在成都建一座張大千紀念館而努力。他喜歡成都,他說,這裡的人們,熱情、友善,熱愛大千先生的藝術。
「這些藏品在我手中20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存放在銀行的保險箱裡」,孫凱先生說,「這些藏品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人生。張大千是四川人,我把它們帶回來,讓它們落葉歸根。成都有這麼偉大的畫家,應該讓每個成都人都知道,感到驕傲。」
孫凱先生說,有了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這些珍貴的文物可以輪流展出,每三四個月輪換一次,三四年內都不會重複。
相關人士介紹,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將成為成都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和公園城市建設增光添彩。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