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數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十年良好親子關係為何突然毀於一旦

2020-01-25     101學習圈

近期,北京一項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孩子對父母極度反感,甚至痛恨。日益嚴峻的親子關係問題,擺在了家長面前。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教授Blakemore認為,孩子之所以出現叛逆、衝動、自制力差等各種問題,其實是青春期大腦發育上的不均衡,造成「情感」與「理智」的衝突。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一艱難時期?本文為父母提供了參考。

這幾天,朋友圈在瘋傳一張圖,身為老父親的我,看得心裡拔涼拔涼的。

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

但事實往往比數據更殘酷,曾經聽過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樓,就可以說是成功的。

2019年4月,因為和媽媽吵架,上海17歲男孩跳高架橋,當場身亡;

2019年2月,因為和父母吵了幾句嘴,鄭州12歲的女孩跳樓自殺;

2018年9月,因為父母生二胎、學業壓力大,廣東佛山16歲少年跳樓自殺;

... ...

也就是說100個中學生裡面,超半數的孩子對家長極度反感,而對父母有好感的人平均不到5個。

而小學階段,是孩子塑造個性和培養自信的最佳時機,但也是最容易出差錯的時期。

在日常的親子關係中,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更多的是先入為主,認為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就是好的或者壞的,然後開始從生活中的種種行為給孩子定性貼標籤,認為孩子就是聽話的,或者是不聽話的,從而造成親子關係出現矛盾....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擅長兒童心理學的David Wash,是如何通過鼓勵,糾正他自己的兒子,以及其他小學生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

要善於看見孩子乖的一面

在我的兒子布萊恩正在讀四年級的時候,妻子察覺到我們有必要調整孩子的教育方式。

有一天早上我才剛和布萊恩又發生了一次不愉快,我也急著重新評估自己的做法,妻子認為我們需要好好談談。

我們走到附近的咖啡廳,坐下開始進入正題。

妻子先開口:「孩子的教養問題讓我很傷腦筋。」

布萊恩很聰明,最近越來越懂得如何激怒我們,仿佛一有機會便要測試我們的底線。每天為了叫他幫忙做事,收拾東西、好好說話、控制脾氣、對別人有禮貌,不知要爆發多少次親子間的大小戰爭。

常聽人說孩子在6到11歲(所謂的小學階段)比較平和,但布萊恩完全不是如此。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相處得不愉快,妻子說:「現在我們和他相處都是負面的,這讓我很擔憂。」

「你說得對,我一天到晚對他生氣、不耐煩,他一直在試探我們的每一條規則與底線。」我們談著談著,逐漸發現兩人都陷入一種模式,就是不斷注意布萊恩不好的地方——只看到孩子不乖的一面,忽略了他有很多優點

「想想看我們如果只聽到彼此或同事指出自己出錯的地方,那會是什麼滋味?如果我們和孩子只有負面互動,孩子也會認同那樣的他,親子關係只會日益惡化。

從那天早上開始,我們決定一起努力不再只對布萊恩的錯誤有反應,這樣才不會永遠只對他設限和處罰。我們去發現布萊恩乖的一面,適時稱讚他,找機會表達對他的認可與嘉許,哪怕只是小小的鼓勵。

這並不是說我們對他的態度軟化了。若他沒有好的表現,我們還是不會稱讚,更不可能浮濫地大肆稱讚,只是會特別注意是否有一些時刻可以說聲謝謝、笑一笑或鼓勵兩句。鼓勵與限制之間本應有適度的平衡

那天對我們和布萊恩都是一個轉折點,所幸妻子有足夠的智慧堅持兩人坐下來檢討,我對這點至今仍充滿感謝。我們與布萊恩的正面互動一點一滴增加,終能一起順利度過他的青春期。

照理說,我不該忽略與布萊恩的負面互動模式,課堂上的經驗早就讓我體認到「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效果有多大

我有個學生叫安格斯,大家都說他性格暴躁又好爭好鬥。但我從一開始就常找機會和他互動,例如下課時間找他和其他同學聊天,跟他開玩笑,聊他的越野慢跑。不知道是因為我比較能注意到他的優點,他在我班上的那兩年一直沒有任何行為上的問題。

2

習慣成自然

我們會很自然地對自己的孩子形成某些看法,且這些看法會逐漸增強,到後來變成固定的模式,並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心理學的解釋叫做「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我們的腦子為了處理不斷從五官進入的龐大信息,必須將相似的資料放入同樣的路徑儲存。這種檔案的分類工作是在生理層次進行的。

我們在孩子出生後便立刻設定好他的檔案,甚至在出生前就開始了,根據懷孕的情形而定,檔案設好之後,便會發展出兩大心理機制:認知一致(cognitive consistency)及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兩者互為補充。

認知一致是指我們會自然而然認定接受到的信息,與儲存在我們腦中的信息完全相符,認知失調則是指我們會過濾掉不符的信息。

歸因理論說明我們的頭腦會透過三種方法維持檔案的一致性。

首先,我們只注意符合期待的證據,與期待不符的便加以忽略。

第二,碰到模稜兩可的信息,常會朝符合自身想法的方向解讀。

第三,我們會預期別人表現出特定行為,此一預期本身就會使對方表現該行為的機率增加這種現象稱為「比馬龍效應」或」自我實現的預言」。

心理學家羅伯·羅森瑟爾(Robert Rosenthal)的經典實驗,對比馬龍效應提出有力的證據實驗方法是安排一群小學生接受標準化智力測驗,但在測驗之前告訴學生的老師,這是一種新的測驗,可測出學生未來一年可能的進步程度。

羅森瑟爾隨機指定受測學生的分數,並將分數告訴老師。老師對分數較高的學生抱持較高的期望,但實際上那些分數與學生的真實表現根本無關,一年結束後,老師抱持高度期許的學生果然大有進步,被預期會落後的學生則無此現象。

3

家庭里的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也可以解釋家人的互動,當然更可以說明布萊恩和我的關係。我腦中的「布萊恩檔案」里充滿這樣的信息:「布萊恩是個大麻煩,永遠在測試我的底線。」

這個檔案建好之後,我開始注意符合此一印象的狀況,卻常忽略不符合的訊息,我不僅將負面的訊息歸檔,甚至碰到不明確的狀況也會朝「布萊恩是個大麻煩」的方向解讀。

舉例來說,如果我朝門外喊,叫布萊恩把垃圾拿出去而他沒有回應,我會立刻惱怒起來,認定他故意不答,即使可能有其他解釋,也許他根本沒有聽到我在喊。

如果我和妻子一直預期布萊恩不乖,這個預期就會成真。其後多年,我在工作上為數以千計的父母提供意見,總是力勸他們不要犯了「弄假成真」的錯誤。

4

如何抓住孩子表現好的時候

我們與孩子互動容易落入負面的習性,請用以下問卷檢視你能否抓住孩子表現好的時候。

1、除了說「不要幹嘛、幹嘛....」,我知道還有很多方式能夠給孩子設限。

2、我設限時儘量用肯定句,例如說:「請你把電視聲音關小一點,謝謝」,而不要說:「電視不要開那麼大聲。

3、孩子幫忙時,我一定會說謝謝。

4、我儘量注意多稱讚孩子,少批評。

5、我能避免與孩子鬥氣或非得分出輸贏不可。

6、我試著每天對孩子微笑,和孩子一起笑。

7、我會讓孩子知道我欣賞他哪些地方。

如果你大部分回答肯定,請繼續保持下去。如果很多題都答否定,可能有必要像我一樣重新評估對孩子的態度。

5

什麼才算是鼓勵?

所有心理學入門課都告訴我們正向強化比負向強化更有效,鼓勵能幫助孩子培養足以發揮潛能的自信與知識。

俗話說,蜂蜜比醋更容易捉蒼蠅:換言之,正向激勵比負面糾正效果更好。鼓勵什麼這麼有效?因為我們的腦子天生喜歡感情的連結,當這個需求受到威脅,我們便會陷入焦慮,鼓勵與認可則帶來愉悅。

但鼓勵不能是空洞的讚美,如果只是為了鼓勵,不斷說一些沒有意義的好話,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你的稱讚言不由衷。

舉例來說,如果女兒告訴你,她在校的一項小表現,你立刻誇張地告訴家裡每個人,或打電話告訴外婆,你女兒可能會很不高興。多數孩子都會如此。小孩很聰明,看得出來你的反應過度誇張,根本言不由衷。

此外,孩子會知道自己的成就沒有那麼了不得,甚至從此認定你的話不可信賴,因為你把一件小事當成大新聞來吹噓。鼓勵應與行為相符,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微笑和一句「很不錯」就夠了。你總不希望失去孩子的信賴吧。

6

通過限制和鼓勵學習負責任

讓孩子遵守限制與承擔後果很重要,通過鼓勵樹立孩子自信心的時候,也要和限制相平衡。

現在大部分家庭是由父母負責家務,孩子則忙於運動、課業及各種活動,完全不須承擔家務。但是做家務可以讓孩子學習遵守限制與承擔後果,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對家庭有歸屬感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和妻子會將打掃與烹飪工作分配給每個人。我們的女兒八歲那年,某個周六早上輪到她打掃廁所,我去查看時她正努力在打掃。

她做得還不錯——至少就一個八歲孩子而言還不錯——但並不符合我的標準。我看了一分鐘,想要忍住,最後還是忍不住開始幫艾琳——至少我自以為是在幫她。

但事實上變成我在打掃廁所,一邊告訴艾琳:「應該這樣做。」

她沒事可做,只能站在旁邊看。不久她開始退縮,幾分鐘便走開了。

一會兒我聽到妻子在隔壁房間叫我:「大衛!」她剛剛一直站在廚房看,此時壓低聲音希望不要讓女兒聽見。

我走過去,她說:「你知道你剛剛做了什麼嗎?」

「我在打掃廁所。」

她瞪我一眼,「那是艾琳的工作。」

「我知道,但她做得不太好。」

「那又怎樣?」

她說得對。我選擇了阻力最小的做法,自己打掃當然比較容易,因為我知道結果會讓我比較滿意,也會比艾琳打掃得更快。但看到女兒臉上失望的表情,我應該知道我的做法是在潑冷水。

妻子說:「哪一件事比較重要:一個符合你的標準,乾淨到發亮的廁所,還是讓女兒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那次讓我上了重要的一課,我必須放棄「把事情做好「的一些標準。

所幸女兒長大後成為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她很願意練習,有責任感,知道不必每次都做到一百分,重要的是努力學習。

要鼓勵孩子表現正向行為,請依循這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認什麼是正向行為。

第二步,告訴孩子這樣做是負責任的表現。

第三步,稱許孩子。

例如,你可以對讀一年級的兒子說:「我看到你幫助奶奶把母親節送她的花種起來,你很厲害哦,能幫她決定種在什麼地方。我知道她個性猶豫不決,謝謝你這麼有耐心。」或者對更大的兒子說:「我注意到你還車前把油箱加滿了,非常體貼,謝謝你。」

7

鼓勵孩子時應該避免的事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有時候不太容易判斷何時該鼓勵,何時不該鼓勵。我們總不希望鼓勵的結果是造成孩子壓力。

但如果你重視的是孩子是否認真努力,孩子就不需為了聽到稱讚而追求非凡的成就,考試一定要考第一,體育一定要拿獎牌。父母要傳遞的信息應該是:「我在乎的是你有沒有努力,而不是拿到第幾名。」

有時候我們會出乎自己意料,不小心透露批評的意思,無意間潑了孩子冷水。我沒有讓女兒打掃廁所就是犯了這個錯誤。

有時我們和孩子進行正面的互動,是因為犯了陷入了這四種誤區,他們都是鼓勵的大敵:

一、貶抑

貶低和責罵沒有任何好處,只會腐蝕孩子的自信心。即使你必須糾正孩子,切記你要糾正的是行為,絕不能羞辱孩子。要求一個人負責任不等於批評、貶低或羞辱。

二、負面的比較

日常生活中,不論是運動、成績或行為,負面的比較只會傳遞錯誤的信息。「你的成績為什麼不能像哥哥那麼好?」、「你為什麼不能像表弟一樣乖?」這類言語絕對無法讓孩子改進,只會在家人、親戚之間製造反感,讓孩子相信你認為他不夠好

三、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

很多情況下,父母為孩子做太多事情了。例如我們會因趕時間而幫孩子穿衣服、繫鞋帶,雖則孩子早就會了;或者我們會幫孩子做分內的工作,幫他擺碗筷以免打破。這麼做可能是為了幫孩子,但更多時候只是因為比較容易、比較快,結果孩子不僅會以為自己沒有能力,甚至也沒有機會測試自己的能力與學習新技能

四、過度保護

鼓勵孩子不只是靠言語,行為也很重要。即使你常稱讚孩子,過度保護仍會讓孩子少了實際學習的經驗,意味著你不認為孩子有能力。品格、毅力、意志力都是愈常運用才會愈茁壯,讓孩子從嘗試與犯錯中學習是鼓勵的重要方式。

在青春期成長最艱難的幾年中,孩子們需要輔導、支持、良好的榜樣,以及最重要的,得到理解。

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把最好的自己,注入孩子與我們相處的最後一段時間,讓他們能夠心理健康的,充滿信心的成長,真正做到孩子青春期,父母不退場。

註:文章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好內容值得轉發,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J5S628Bgx9BqZZIotOG.html